非常荣幸再一次受到邀请,第四次参加我们青稞主题文学创作的活动,由衷感谢各位文学前辈以及文友们的信任,让自己有契机与神性的青稞——我们的高原神粮结缘,与大家一起,在青稞主题文学创作的路上携手同行,共同探索青稞之魅,共同体悟文学之美,这是高原不朽的神话,是大地古老的馈赠。
这一次的盛会,可谓格外来之不易,疫情当下,几易时间,互助县文联、作协克服重重困难,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终于在今天顺利举行,在此向大家致以深深的敬意。各位参会的文友来自四面八方,以文学之名,冒着起起落落的疫情集合在一起,堪称文学的勇士,同样向大家致敬。
美丽的“彩虹部落”互助,是全国唯一一个土族自治县,更是多民族同胞共同的欢乐家园,多民族文化绚烂缤纷,自然景观丰富多元,文学沃土厚重,文学生态优异,作家群体生机勃勃、人才辈出。
而高原神粮——青稞,在互助这片幸福的土地上,化身为酒神,遍地飘洒醉人酒香。这是尼采的酒神,更是离文学最近的神秘符码。
我们在互助谈青稞,论文学,是秉承珍贵的传统,是遵从传世的记忆,更有对这片土地同样的深深致敬。
一、前行中的回顾
从 2018 年开始,陆续为青稞主题文学创作群完成了几篇理论文章,2018年的《青稞魂:文学审美中的植物交响——关于 “青稞主题散文创作”中的精神母题》,2019 年的《在熟悉的世界中,重构事物的陌生美学——关于青稞主题散文创作的文学传统》,2020年的《从地域文化到文学的高原“神粮”——青稞主题散文创作与地缘文学》。分别于之前的几次青稞主题文学分享会上与大家做了汇报分享。
回顾之前的几期,从青稞散文创作的精神母题、作品内部的文学传统、文学的地域性等,都是从诸多宽泛广博的宏观视角与维度,进行了尝试性的阐释,并与大家进行了交流,也收获了很多新鲜的文学思考与美学经验,非常珍贵。
今天的论坛,以及下半场的作品改稿会,我们将回到具体作品的本身,聆听作者隐于字里行间的文学呼吸,寻找作者一路走来的精神轨迹,从而感受作品深处的美学力量,还原文学与生活、作品与心灵丝丝缕缕的前世今生。
我今天的发言是最新创作的一篇文章,《麦类作物的命运史诗——祁建青散文〈青稞肖像画〉中的多维美学建构》,是从祁建青去年发表在《人民文学》的一篇长散文谈起,兼具对祁建青散文创作美学理念的部分解读与梳理。
祁建青作为青海青稞主题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当仁不让的文学旗帜,多年来创作了一大批以青稞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质量、数量与文学影响上斩获了多重丰收,同时还不遗余力地带领“青稞主题文学创作”的部落群体,成为了青海高原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文学现象,而他的另一部长篇力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创作当中。这样的情怀与创作态势,令人钦敬。
去年发表在《人民文学》的长散文《青稞肖像画》一经刊出,赢得了业界的很多赞誉。也可以说正是这篇散文作品的美学深度,驳杂的精神指向,将青稞主题文学创作引领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高度——堪称“麦类作物的命运史诗”,不能不说是我们青海本土作家的光荣,而光荣之后,更有着对青稞主题文学创作群体沉沉的使命。
今天,通过对祁建青作品剖析与阐释,让我们试着从一个外部读者是否可能成为一个与作者并肩的文学在场者,共同认领那些漫长的思考、沉淀与整合,从而与作者更具体、更深刻地共同进入青稞内部——致敬麦类一族对文学的神性供养。
倘若这样的解读还能让我们由此反观自己的内心精神与文学思考,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新的认知与角度,那将是我们这一次以文学之名、神话之名、青海雪州之名、彩虹部落之名的文学盛会,最为殊胜的果实了。
二、以《青稞肖像画》文本,简议个体与作品之表里互文
“艺术家的生活与作品是紧密相连,甚至是彼此创造”—— 关于作品与作者,林德尔·戈登在书写艾略特的时候,曾一再提及这句话。确乎如此。一般而言,艺术作品大都是个体的心灵经 验于时代印记之下的记录,于文学,无外乎时代在作家个体生命之上的投影。时代从来深含着作者创作的一切机缘,而优秀的作品亦无不承载着时代滚烫的血肉呼吸。换言之,时代生活于一个人的创作而言,不止是记录与影响,所谓作品,有时也许就是每个人的生活本身,是作者的身家性命,经由灵魂烈焰的焚燃之后,所结晶而来的舍利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生逢和平盛世的当代作家,从前赋文学以契机的苦难、磨难、水深火热,如今已成旧章。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为了文学的力量而人为地创造苦难。而事实上,和平时代的旋律同样波澜壮阔、深邃繁复,同样赋予了今天的作家无数深情有力的文学主题。
祁建青的长篇散文《青稞肖像画》中,所呈现出的便是这样的气象万千。是种子与天地的对语,性命与存亡的抗争,个体生命与大时代的浑然交响。
青海,青藏高原的西北高地,华夏神话的精神上古,时间与空间双重的至高、至远,注定了青海这片山河大地、雪岭草原文化的包容与庞杂。远还不止。她是“千山之祖,万水之宗”的大地理,是高原绚烂飞扬的多民族大气象,而这一切于此生发而出的碰撞与交融,激荡与沉蕴,势必造就出青海高原文化上,大气势与大格局的磅礴命运。这篇《青稞肖像画》仿佛就是对这片大地精神气质的灵魂回应,以其神话性、地域性、超验性与传奇性,故而成就了青稞——这一族麦类作物的命运史诗。或者也许,此篇更近似于这一史诗的序曲,因为作者历时三年有余,为青稞立 传的一部煌煌巨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关于麦类——一部更为宏大的作品问世在即。故而这一单篇的三节长文,不啻为一个华彩热烈、隽永悠长的序曲,一场关乎青海高原麦类一族的史诗悄然拉开大幕。
在熟悉的生活中,寻找事物的陌生美学,这是近年来逐渐走向成熟的青海青稞主题散文创作群体自发的文学使命。这支既成熟又年轻蓬勃的青稞作家群队伍,以“青稞子孙”的名义,极具辨识度的地域文化书写,创造并诠释着一种高原特有的文学特质,青稞一样的文学特质,坚韧而蓬勃,素朴而神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群体已然成长为高原之上的“文学的青稞”,漫天漫野生机勃勃。今天的青稞书写,涉猎了地域性、民族性、文学性、文化性等多个视域,无论从其角度、维度与深度,均堪称是一种意义深刻的文化唤醒,更是用文学对我们生存的世界之美学诠释。
祁建青作为这一群体的旗帜与创作主力,堪称群体的文学灵魂,而作者近年大量青稞主题的写作与发表,也使他在这条殊异的文学之路上愈攀愈高,愈行愈远:《瓦蓝青稞》《三河流域》《青稞的三河流域》《瓦蓝碳红唱青稞》《祁连山兵语: 青稞绿、菜花黄》《黑土白雪之蓝天青稞》《青稞灿烂的黄金盆地》《领衔花季的至 尊稞麦》《火烧稞穗热烫食飨》《新青稞》《翡翠珠玑新青稞》《炫舞青稞》《庚子年元麦》《青稞肖像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青稞,高原麦类作物一族,就这样被奇迹般地完成了一种文化唤醒。而它曾经因为熟悉而被审美所忽略的植物传奇,如今以其诗学的内涵及外延、独一无二的精神姿态与美学命运,在祁建青纷至沓 来的作品中得以生发、阐读、揭示与考量。青稞至此,成为一种青海高原的精神指向,作者自青稞真实现实的探究出发,从而抵达对高寒稞麦至尊命运的深沉顶礼。
酒,以水的姿态流淌,以火的姿态燃烧,青稞酒,是青稞水 火淬炼之下的另一世宿命;青稞以纷繁之姿回到神话本源,完成了文学的功能;神圣、神秘、神奇的青稞神话原型,令人确信青稞,便是神话于现实中的显化。文学的青稞,美学的青稞,神话 的青稞……驳杂纷繁的审美维度,令得作者笔下青稞文学的辨识度,卓然有别于大众书写普泛题材,并进而以一种罕见的艺术力量,呈现出文学贵重的异质性。这样的异质性,时而令文本产生种种美学意义上的殊胜。
“种在冰上”的青海北部青稞,所传递而出的是透着冰晶的清冽与惊异。青海北部,被作者称为雪州的该是祁连山北麓的大部分地域,那里上演的是“当代农业耕作的一则奇闻。统统在冰层上播种,然后,无须匪夷所思,在冰层上出芽、生须。”在冰上出芽生须?一种植物作物,该有着怎样的肝肠与意念,才能完成如此神异之举?只需一读,沁骨入魂的冰寒已然刺越周身。疑问如斯,而回答则是这样的 :像上演一出冰上大型芭蕾,在冰上扭动腰肢伸展造型。与冰嫁接结缘,冰山一角,玄迷莫测而生机无限。知情的人,回头你我还是得守口如瓶。
果然这原是一个谜。一个种子与冰雪的旷世秘密。辽阔富饶 的高原隆冬,那些存留的冰雪,原是稞麦来年的冰之壤,是稞麦未来性命的隐喻与象征。于绝大多数种子而言受难一般的冰,眼下已然是稞麦魂魄的全息。不由遥想青稞的上古之源,必是与冰同族而生而育而宿世追随,是相伴相生的欢喜冤家:青稞与冰,冤家路窄。一场大麦家族的传奇生涯就此开始。一反常规种在冰层之上,而非回暖通融的土壤怀抱里。
冤家路窄的已然相遇,守口如瓶的就必须一诺千金。第一节的《冰奇葩》,作者轻易就将更多人引入知情人之列,于是有了共同的秘密,那就是青稞的种子种在冰上,而后大多时候覆埋在更为盛大的春雪之下 :清明那几日,猛跌零下七摄氏度。零度与冰点,各类绿植的生路被活活阻断了,就连强劲生猛的野草,也蜷缩不得动弹。沉睡与死寂,惟青稞孤军一支,下面卧着冰,上面顶着霜雪,深深陷入重围……
作为知情者,作者知晓这些寒凉凛冽的秘密,故而稞麦种粒一直就是神话中冰雪神殿的主人:喜冰爱雪,高天极域,飞翔奔跑,生命无不喜乐欢情。耐寒宜凉,冰雪神殿,舞蹈歌唱,凡万物莫不为神祇而有灵,是故,凡不接近、无神性的生灵,无法降生生长,不能开花结果。
不得不说,作者笔下种在冰上的青稞种粒,已然以匪夷所思的姿态,突围出固有的生物逻辑,凛冽勇敢,理性奇谲,仿佛宿世冰灵。
心疼是下意识的,亦是必然。终归它还那么小,卧冰覆雪,那些小婴儿。源于生命的共情,在作者缔造的冰雪临界点抵达峰值。有一种文字的力量仿佛有巫术,比方说当你读到冰与雪,就有那刻骨的刺越之寒倏然荡过周身。而作者百感交织亦然溢于言表:把一件十分担心害怕的事情压给了幼弱籽种,不啻是一场破釜沉舟、豁将出去的豪赌。人们太胆大冒险,而我晓得,这都是青稞太胆大冒险。……鬼使神差,说话间,不知何时我已经跪在地里了。手捏一把田土,铲刨来的和着冰碴儿的田土,再握会儿它就会变软,湿漉漉地显露出土壤的质性……
面对稞麦的种子,这些卧冰覆雪的“冰奇葩”,作者的性命与灵魂一同跪了下来。跪拜。仿佛跪拜天地,祖先,诸神。
原来高原的大地当真青春永驻,故而文学的沃土壮丽不朽。高原稞麦的书写者,此刻已然成为一株一片一世的文学稞麦,在高原冰雪之间孜孜以求,呕心沥血。以身家性命生长着,昭示着。跪拜,匍匐,直至五体投地 :我由蹲跪转而匍匐下趴的身体,已五体投地。五体投地,我很愿意。天地垂爱,揽我入怀。和青稞一起土生土长,我是谦恭的青稞种植者后裔……
青稞的出生问世,如一场冰雪童话剧……这朵奇葩,愈冻愈冷愈欢,愈欢愈神愈美。冰里投胎发育,冰上完成幼年……痛楚与欢欣,唤醒与复活,它们只需要安静,再安静。田野四下静谧 如斯,我们声音太大。
声音太大,于是我们沉默着书写,我们阅读,因为我们是这 样的知情者。经由作者的笔端与艺术建构,我们从文学的听觉走向美学的视觉,从美学的视觉走向神学的灵觉,从一枚稞麦的种粒,走进雪州神话的冰雪宫殿。
三、文学作品中蕴藏的生命心灵史
冰雪中出生成长的青稞,藏着一个人的心灵史。
这该是一个夺目的规律。军人出身的作者,在青稞书写的历 程中,军旅生涯烙印骨髓的英气豪气血性,于《青稞军团之剑叶 旗叶》中尽览无遗。
高原草原,青稞军团,劲旅一支,兵贵神速。山地行军路上,马儿萧萧、旗儿飘飘。它们在冬春之季擂鼓布阵。用整个夏天展 开攻防和冲锋。发起冲刺在秋天。很早就有人精准定位,这是一场战争。灾荒,劫掠,瘟疫,不见硝烟的战争;病痛,创伤,死亡,流血不止的战争。一株株青稞最后伤痕累累,是一个个倒下又爬起的兵 ;实际看来,所谓旷日持久的战役战斗,常态之下,却是一片风和日丽。每次硝烟散尽,谦谦君子兮归来,化干戈为玉帛,还是那一身新军装,一身褪绿洗白泛黄的老军装。收获完成时,忽而反应过来:面前的它们,个个已是身经百战,且分不清谁是士兵,谁是将军。
确切地说,这样对一种作物的书写已然超越了文学之表述。一种更为深刻的哲思旨趣,暗自裹挟着无处不在的诗性,实现了一种对读者源自精神深处久违的席卷。金戈铁马之硝烟嘶鸣,旌旗猎猎之刀光剑影,一并迎面而至,刹那便将人消融于这场战争之间。
从种到收,没有一种作物的历程如此艰难,故而青稞的一生就是战争的一生,名曰 :青稞保卫战。
正是青稞一生的战争,对农业作物的生长经验,有了犀利的 修正与补充。显然这既是准学术的探索,又是作者深情为之的美学建构;既是青稞的使命,亦是青稞书写者的担当。
同时这是另一种对科学的解说,是文学对科学的致敬,哲学对科学的恪守,一脉相承也肝胆相照。而作者将这一切称为“高 原孤本的剑叶与旗叶”。
全部稞麦都是乡亲们的最爱,都可以成为种子。但是不,那长成出落上佳的,才是心头之肉,才有幸被留作种子。高原上的孤本,百病不侵刀枪不入,越活越蓬勃,越生越标致出众,皆因始终有一个自己的剑叶,有一个自己的旗叶。
旗剑,旗叶,军人的身份与不朽的精神基因,柔软而强大,以至于对稞麦内在的精神捕捉,亦满怀审视与哲思,当然也从另一种层面上,实现了自我解放与精神觉醒。毕竟所有的战争,结局都是悲壮的,无论以什么为战争的开始。而尤以被动的迎战最为如此。
时序阶段,性状更迭,见微知著良知一贯。旗叶,哪怕有些 残破,它也是一面旗,真正的旗。一语中的,你看青稞的旗叶,到最后临了,大多已显残破。
猎猎出征的旌旗,迎风而战的旌旗,呼喊嘶鸣的旌旗,还有 什么比最后临了的残破,更显悲壮。这无尽、无上之永恒悲壮,之永恒深邃,不正是高原稞麦壮烈的一生。
……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与意义,约略也是剑为始而旗为终。 没有剑、没有旗的生命生存,不可思议,无足挂齿。
事实上,之所以将这篇《青稞肖像画》认定为关乎作物的命运史诗,显然源于作者对高寒作物知识资源的把握,无关巨细、入地登天、叹为观止。唯因如此,对青稞,这高寒雪岭草原的“至尊稞麦”,作者亦有了纵横捭阖与信手拈来之畅达淋漓,既柔肠百转亦荡气回肠,既深拥入怀亦顶礼在心。含在嘴里怕化了,捂在手里怕热了,应该也不过便是如此。
似这般以性命为一种作物,建构出极具审美价值的命运体系,无异于以个体的生命书写,来揭示一族麦类作物,更为宏大阔远的精神指向。作者从前期作品对青稞身份起源的探寻,至此,完成了一种美学意义上的文学里程碑。
四、青稞与神话,青海大地贵重的文学母题
有人说,文学要避免叙述的不节制,以免对才情产生过度消耗,对内涵产生偏离或诋毁。应该有些道理。但于此文,这道理失效了。
作者以灵魂聆听青稞的呼吸,以身家性命与青稞置换彼此,美学诉求于此而言,比世间最激荡的荷尔蒙更为炽烈炫目。因为作者的目光从卧冰覆雪的种粒出发,回返的是稞麦的灵魂源头——神话。没错,从种到收,从没有一种作物如此艰难,但也从没有一种作物如此漂亮,永远,她是那么美。
美的一切,无法不令人坚信必定源于神话,如作者所言 :大地理山系乃天神真身,坐视镇守久矣。既是天神坐镇,作者于是惊艳而笃定地将稞麦的灵魂,与神话中的灵瑞祥兽——雪豹互为佐证,二者彼此认领 ;而后也有自我与稞麦的彼此认领。
就像我一个人的青稞地,它们应记住了我,会说 :“去年、前年你也来过。”和青稞彼此唤醒钩沉,彼此指认端详。老虎沟之虎,冷龙岭之龙,这些昆仑灵瑞之兽,神遣幼兽巨兽,都是青稞叙事中的角色人物,复活而活泛。
从稞麦到灵兽雪豹,再到稞麦的书写者,正是三者这样循环往复的认领,圆满了作者潜心建构的青稞史诗般的命运体系,而这一切,无不源于青海,这片大山河强大而自觉的神话意识 :青北祁连山老虎沟青稞,与那出没于大昆仑的龙虎瑞兽,芒须里必 有不为所闻之的故事秘笈,是物质的。物理的,肯定也是非物质的、大神话的。
无疑此刻神话的真实性、艺术性、文学性与诗性,时而凸显 出深刻的悖论, 时而又超越时间与空间,成为俯瞰人间的大命题:雪州农作物之王,冰雪予以加冕与授衔……我和青稞有一场奇缘。在动物与植物的边界,它率领我逾越。不必待到成熟收获,不必待到烈酒酿成,大白天下的稞麦成相,也狰狞,也祥瑞,也鲜活 也逗趣。高原青稞一族,麦类作物里的成年雪豹……
毫无疑问神话于此刻,再一次成为文学艺术永恒的母题。
神话,同样永远使得高原文学充满强烈的归宿感。这么说是 有着令人信服的证据的,连博尔赫斯也这样认定:文学的开端是 神话,结局亦如此。
“千山之祖,万水之宗”的高原青海,向世界输送水,输送山。此后更输送昆仑神话,输送文学的审美体系,也输送麦类作物的 命运史诗。
文学是灵魂的远征,是世世生生的长情。满怀对青稞的累世之爱,对时代之庄严审视与审思,《青稞肖像画》粗粝也浑厚,坚韧也隽永,炫目也清冽,却并非于高原上兀自盛开绽放,而是 引着青海青稞作家群体开始了青稞书写的破冰、出发与远航。
作品词句之古意隽永,与灵动跳脱兼而具之,用语之严密恰 切考究至极,行文之汪洋恣肆一泻千里,作者以磅礴的才情与遒 劲的心力,审慎的思考与精湛的文笔,仿佛高原的英雄,缓缓奏响了一部史诗的序曲。序曲之后,隐隐闻听得见,那英雄与神话交融激荡的一族麦类作物的命运史诗 :壮丽,极致,热烈,神秘。
大神话的故乡,稞麦至尊,神灵遍地。
今天作者笔下的青稞,已然如同神话蓄意留存于人间的密语, 用以昭示神话的存在,用以连接天地人神。作者以身家性命的在场书写,将自己与这片高原雪野完全交融合一,既是一株生于斯长于斯的高寒稞麦,又是供养稞麦的这片大地山河 ;既是神授的植物又是神话的瑞兽 ;既是高寒雪地的生存者又是旁观者;既是神话中的现实,又是现实中的神话 ;一切皆为互文、互生与互存,以至于可以互逆。这样的美学建构,不止是勇敢,更是对文学的恳切真挚与极度情深。
其挥洒跌宕的才情,被灵性解放了的精神、思想与语言,终于以最为独到的发现,诞育出了最为殊异的作品。而这般极致的自由与惊艳,所蕴藉而出的文本,也必然地呈现出了最为智慧、神性与勇敢的文学之姿 :如苍山久远,如草木初生。
五、关于青稞主题文学创作群体的未来
大家有机缘共聚于此,聆听青稞的呼吸,回返高原之神话, 犹如再一次历经高原文学的贵重洗礼。
这样的精神震荡,在当下此刻显得尤为别样。
绵延已经三年的疫情,如今看来,带给我们的已然绝不仅仅是生活方式上的巨大改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改变已经从生活表象持续渗透到了人们的心灵 :那摸不着看不见的精神世界。加之世界局势的纷纭跌宕,全网时代的信息轰炸,时而的茫然与焦虑,莫名的恐慌与颓废,让我们的心灵突然深感无力、脆弱与苍茫。
每个人都仿佛成了孤岛。
而文学,在此刻已然被赋予了更为深沉的使命,成了最为有力的救赎。优秀的作品,在驱散消解了焦虑的刹那,毫无疑问成了对人心的搭救。
这是文学的光荣,更是人心对文学更为苛刻的指望,是时代对文学更为残酷的淬炼。而同样也是贵重的机缘,唯有在如此这般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的心灵与书写才有可能历经脱胎换骨,创作出如此这般强有力的文学佳作!
愿未来我们的青稞主题文学创作群体,并肩携手,以优秀作 品为启迪,以文学使命为己任,以大青海磅礴山河为文学沃土,砥砺前行,创作出更多记录时代、映射人生的大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