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羊就能成为劳模?那肯定不是一般的放牧人。这里说的这位劳模的放羊可不是早上把羊赶上山、晚上收回栏里那么简单。上世纪50年代末,青海出了两位全国劳动模范,当时也叫优秀放牧员;一位是海西州的蒙古族放牧员茶卡巴巴,一位就是海北祁连阿柔的藏族放牧员玛洛。他们都进过京城,见过伟大领袖毛主席,所以玛洛这个名字在当时的海北地区乃至全省牧区,都是耳熟能详的。
玛洛除了放牧没有其他嗜好,似乎世上除了放牧和帮助别人以外的事,其他的都与他没有关系。平日里遇到其他牧民,他开口就会询问一大堆关于羊的事,假如再碰上别人家的羊群,那他就必须得走上前去仔细看看才行,观察一下羊的体质如何,问问羊羔成活率如何之类的。除了“关心”羊,玛洛也是一个非常有热心肠的人,谁家遇到了困难、哪里发生了地质灾害,他总是冲到前面去帮助解决。在当时参加工作之前的集训班上,讲学讲用“双讲”活动中讲的用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远处学大寨,近处学玛洛”。大寨是个村名,是当时农村、农业、农民学习的榜样,是全国性的。玛洛,是个人名,是当时牧区、牧业、牧民的学习榜样,是地方性的。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州、县两级革委会对玛洛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褒扬:另一方面说明玛洛在放牧甚至牧业生产上有一定的独特做法和突出的业绩。当时省工会来了一位同志去采访玛洛,当他来到玛洛家时,玛洛热情迎接,没等工会的同志说完采访的目的,他就磕去旱烟说:挡羊有挡羊的卡码,比如说现在是冬天就要早出晚回,让羊多些吃草的时间,吃得饱才能保证不落膘。到了春天,可就是挡羊人和羊群的关口了,挡羊人好比医生,羊好比病人,医生要心疼病人更要照顾伺候好病人,不能让任何一个病人倒下;夏天看上去好些,草绿天长,这时就是注意驱虫防病还得看天气避开露水让羊晚出晚回或早出早回;秋天还好,草黄了草籽饱了,羊吃了最上膘,天气干燥,提防露水草的时候也少。可野兽也肥了,又得提防狼害。不管咋说,挡羊人一要勤快、二要动脑子懂卡码,三要心疼牲口,这么一来就不愁羊没个好膘情,羊膘好,发情、怀胎、奶水样样好,一年两胎、两年三胎也就不稀罕了,你们识文断字,这个理儿比我更容易懂吧?工会的同志回去的时候一路的感慨与钦佩。
玛洛的女儿回忆道,玛洛总是像块屹立在山坡上的石碑远远地注视着整个羊群,似乎羊群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在他的眼里。要是赶上下雨天,他就会在羊群附近的山崖下躲躲雨,不回家也不会让他们去替他,傍晚回家时经常会被冻得四肢僵硬甚至不能动话,坐在火炉边不停地抖动着已发紫的嘴唇。后面玛洛去北京的那天早晨,天还没亮他就已经准备就绪了,穿了平对都舍不得拿出来的一件藏装和白色衬衣,腰系着一条红色的带子,还戴了一顶毡帽,整个人红光满面精神极了。启程前玛洛也还是去羊圈转了转,然后走到家人的枕边,蹲下来把照看羊群的事又认真叮嘱了一番才转身出门。
对于玛洛而言,羊群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在年轻的时候跟着大山里的羊群度过了无数个日夜,到晚年即使腿脚不便他也会硬撑着到羊群里转着散散心,他对羊群的热爱已深深渗透到了每一个细胞,就像血液一样温热地流淌在他的整个生命里,哪怕临终前心里念着的也还是羊群。每年冬天若有体质弱的小羊,都会被玛洛抱回帐篷并用牛奶喂养。家里那几头牦牛冬天的产奶量并不多,但他依然会把所有的牛奶都喂给小羊们,他的孩子们那时候几乎是喝不到奶茶的。若偶尔遇到一些不习惯用牛角奶瓶吃奶的羊羔时,他还会“亲口”给它们喂奶。除此之外,家中的饼子或糌粑等也都会被他掰成小块一个个塞进羊羔们的嘴里,其实那个时期他的家庭条件并没有好到有多余的粮食去喂羊。家人也时常会埋怨帐篷里被羊粪弄得一团糟,可他从来都不理会,他只关心那些羊羔们能不能活下来。有天傍晚,玛洛开完会到家后就一如既往地直奔了羊圈,当时妻子在家准备晚饭,玛洛喘着粗气进门便开始责备起了妻子和孩子们。原来是他发现有只小羊不见了,不知被狐狸叼走了还是没有跟着大群羊回来。还没等到妻子开口讲话,他就已经转身出了帐篷大步朝着羊群白天路过的草场迈去。妻子和孩子们也到附近的草场找了几圈,由于天太黑山路不好走也就放弃了,而玛洛找遍了附近的草场到半夜才抱着那只羊羔回家。玛洛不光是把自己的羊放好的人,他还是一直积极主动帮助别人的人,他或许会有认错人的时候,但他从来不会认错羊,就连别人家的羊他也认得一些,所以其他牧民偶尔丢了羊首先都跑到玛洛家来问,然后根据提供的信息去找羊,有时候玛洛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帮别人去找羊了。谁家的羊生病了、不吃草了他也总是会抓紧过去,一边安慰群众、一边给羊治病。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做到像玛洛老人这样用一生去热爱和追求一件事。何况只是一件“牧羊”这么“平凡”的事。我们由衷地佩服玛几十年如一日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
对于玛洛而言,羊群和帮助别人这两件事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就像空气一样必不可少,他比任何人都能用心地去牧羊,这使他对整群羊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哪只羊肠胃不适,哪只羊眼睛不好他心里清楚,所以平日里去牧羊他就会特别关照这类羊,擦擦它们眼角的分泌物或者清理一下粘在它们尾巴上的羊粪之类的。总之玛洛对待每只羊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玛洛的一生为羊群用尽了心血,为放牧倾注了一生,这样的玛洛才荣获了“优秀放牧员”和“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玛洛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后,在整个海北甚至青海地区都很出名,不管到了哪儿只要提起玛洛的名字,大多数人对他的事迹都是有所耳闻的。所以当时也有很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领导干部千里迢迢地来到玛洛家慰问。当时别的大队、生产队产羔率最高也只能达到80%,但是玛洛所在的生产队养活一百只羔羊两年最多死几只,这个产羔率就很高了,这就是玛洛的功劳。当时玛洛放的是生产队的羊,也就是公家的财产,可他依然会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善待它们,尊重并爱护着每一只羊的生命。
玛洛晚年时只能下床走几步活动一下,但是他每天傍晚羊群入圈后都会坚持在家人的陪伴下去羊圈转转,一天都没有差过。对他来说只要有一天看不到羊他都会觉得坐立不安心里不舒服。到后来卧床的那段时间,他还是会坐在坑头上望着窗外,看远上的羊群,若他平躺时听到房屋周围有羊羔们的咩叫,也会试必起来朝着门外看羊群入圈。玛洛老人的孙子扎西公保回忆到某个刚入冬的傍晚,玛洛派家人去把对面山上的羊赶回家,当时家门口的那条河已经结冰了,而他们并没有在意,直接把羊赶上了结冰的河面,结果很多羊都滑倒了。玛洛就站在羊圈门口大声地骂着,并用拐杖一个劲儿地指着他们,后来他们用手刨了一些土和石子撒到冰面上做好防滑措施后,才把羊赶回了圈里。
玛洛的全国劳模是踏实劳动挣来的。他作为一位进京见过毛主席的全国劳模,一生平平淡淡,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用他儿女的话说,他根本就没有想过什么“退休”,一直到年过八旬,仍然在进山放羊、下山剪毛,他一辈子乐观勤劳、不与人争。而正是这坚守的初心成就了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但令人遗憾的是,大报小刊对于他的报道全都是他如何被接见,关于他的生平却只字未提,以至于没留下一份资料可供我们查阅,照片也是几经转折才找到的一两张。更为心酸的是,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老人,连他的家人都很难准确地说出他的生卒年月。
(海北州文明办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