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州情 | 文化 | 图片 | 视频 | 旅游
  现在的位置: 海北新闻网新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湟鱼洄游现场见闻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06-15 15:46:30
编辑: 潘定措
每年的6月至8月,当刚察县沙柳河畔的沙柳花开的时候,成千上万尾湟鱼游出青海湖,在河流湍急的水势下奋力逆流而上,向着延续生命的产卵地进发,最远的要游100多公里。因为洄游鱼群之多,当地人有“骑马涉水踩死鱼”“石头棍子打到鱼”的说法,这也形象地说明了“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观并非夸张。


图片


湟鱼,学名叫青海湖裸鲤,因身体裸露没有鳞片而得名。沙柳河、布哈河、泉吉河、吉尔孟河、哈尔盖河是湟鱼在青海湖北岸洄游的主要河流。流动的河水会刺激湟鱼性腺发育,当性腺发育成熟后,它们会选择水流较缓,河底有沙石的地方产卵。

图片


6月13日,记者来到刚察县泉吉河观景区。只见河道内,黑压压的鱼群不断地摆动着自己的身体奋勇向前,小一些的湟鱼沿着较浅河边向上游动,成熟大鱼则与湍急的河水不断对抗,奋力翻越一级级人工打造的台阶,生动地再现了“鲤鱼跃龙门”的真实场面。

图片


洄游是一场充满艰难险阻的生命之旅。在洄游途中,湟鱼要经历拦河坝阻隔、小支流搁浅、鸟类捕食等重重困难,可谓“九死一生”。

“湟鱼之所以要洄游产卵,是因为在青海湖高盐度、高碱性的湖水中它们的性腺无法正常发育,所以青海湖中的湟鱼在淡水产卵繁殖、咸水生长。现在正是繁殖的季节,湖内成千上万的产卵湟鱼在河口地带集结,然后成群结队逆流而上,到上游完成产卵后又顺流而下返回青海湖。”在泉吉河边值班的刚察县农牧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队长唐育林饶有兴趣地向记者介绍道。

图片


据了解,从6月到8月,刚察县农牧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将帐篷扎在主要河道边,固定守护点,工作人员轮流值班,除了打击偷捕等行为以外,更重要的是与周边群众一起救助搁浅的湟鱼回到主河道顺利洄游。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青海湖湟鱼曾帮助很多青海湖周边的农牧民熬过了粮食短缺的艰难岁月。因而,湟鱼在刚察被称为“救命鱼”。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因为过度捕捞,青海湖渔业资源锐减,周边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为保护青海湖湟鱼资源、修复青海湖受损的生态环境,从1982年起青海省共实施了6次封湖育鱼行动。40年的湟鱼“拯救”行动,为青海湖沿湖发展带来诸多生态回报,成为刚察当地普惠的民生福祉。

图片


唐育林说:“生态保护主要还是靠当地牧民,青海湖是他们世居的家园,他们有敬畏自然的伦理观,从这几年保护湟鱼的效果来看,当地牧民是最得力的生态卫士。”

图片


跟随唐育林走到泉吉河边时,碰到正在放牧的扎西才让。“每年湟鱼洄游的时候,我们牧民无偿帮助有关工作人员检查各条河流上下有没有偷捕的、断流的,在有些断流的地方我们会帮忙拯救湟鱼,我们牧民和工作人员一样在为保护湟鱼努力奉献。” 扎西才让说。

图片


泉吉河边,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拿一个自制的网兜,将河道的垃圾一一打捞上岸,湟鱼洄游孕育生命的奇迹,离不开当地综合治理施策。

图片


正值湟鱼洄游旺季,慕名而来的“网红”聚集在泉吉河边直播。来自宁夏的网红薛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在电视里看到过湟鱼洄游的画面,这次来青海是专门给粉丝直播湟鱼洄游的壮大场面,真是让人震撼。” 

谈到近几年湟鱼的保护和长势,唐育林告诉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省上先后6次对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湟鱼繁殖能力低、生长缓慢,每年增长50克、每10年大约增长1斤。经40年的立法保护,青海湖裸鲤资源从2002年的2592吨增加到2021年底的10.85万吨,保护成效还是相当显著的。”

图片


多年的治理和保护,让青海湖取得了水资源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显著效果。如今,青海湖如一个蓝色的宝珠镶嵌在青藏高原,周边草原上暮归的牛羊、随波荡漾的鱼鸥、浅翔水底的湟鱼,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原自然景观。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主办:中共海北州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海北新闻网由中共海北州委宣传部主办,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域名备案管理。网站内容发布和审核均由海北州委宣传部负责。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90003 青ICP备08000131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