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州情 | 文化 | 图片 | 视频 | 旅游
  现在的位置: 海北新闻网专题
开往春天的尕手扶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07-19 15:28:02
编辑: 潘定措

在东川镇老家的车房里停放着一台历经岁月洗礼的尕手扶,它和我的父亲一样,在他们共同耕耘过的门源大地上,一代又一代农人,伴随中国西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见证了高原人从“二牛抬杠到机械化的伟大转变和彻底结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

20多年过去了,这台不会说话的尕手扶依然在每年“五一”种洋芋,在国庆收获的季节里等待着父亲的再次启动,延续它的使命。

一壶热水,用力摇动摇把,那一瞬间,随着大飞轮的快速转动,发动起来的单缸柴油机充满力量的轰鸣声响起,顿时黑烟滚滚,又让我再次想起父亲1996年从民和县购置这台尕手扶时的情景,也因此,一家人的温饱从马驴的脖子上转嫁给了这头不会说话的铁牛。

那是1996年的冬天,父亲从民和县买了一台尕手扶,听说花9600元。按照当时的物价,尕手扶真的太贵了。为了能提高农作效率,为了能解放牲畜,为了能搞一点拉运的副业,这对当时的父亲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秋收季节,即便没有收割机,但上山下滩,父亲也会开上尕手扶,拉上母亲和我,带上镰刀、暖瓶、干粮等,尕手扶成了理想的代步工具。

秋天的原野空旷辽远,沉甸甸的麦头弯腰欲坠,秋风吹来,穗头间传来沙沙的摩擦声,站在一望无垠的旷野上,麦浪滚滚、思绪万千。收割完的田野干净而清爽,每每赶着落日,一天的收割结束,站在山梁上,一排排青稞竖立在天地间。

鸟雀在天地间自由飞翔,还有那大群的野鸽子,在收割后的田野里忽飞忽落,乌鸦也站在青稞捆上觅食。

蓝天下,父辈们在秋天的地平线上站成了一道道风景。一年的庄稼两年的苦,尕手扶进入农家的生产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秋翻的原野上,骡马秋翻和“二牛抬杠”遍布田野的场景逐步褪去,尕手扶黑烟滚滚,发动机的轰鸣声中大片的耕地,在几天时间里从苍白的秋茬地变成黝黑的松土。

初高中阶段,我时常跟着父亲去犁地。跟在尕手扶后面,需要的是强健的体魄和有力的双腿,但人跟在机械后面,即便身体再好,十亩地犁完后,人已经累得精疲力尽。但行走在新翻的温软犁沟里,农人植根于高原,为美好生活奋斗的精神依然让人敬佩,就像我敬佩父亲身上那种充满了坚韧和耐力的农耕精神。

秋翻结束,等待农人的又是繁忙的打碾,尕手扶再次用上派场。在尕手扶还没有进入百姓家中的时候,拉运青稞、油菜捆的牛车、马车、驴车在村巷里进进出出好不热闹。这家子的捆子车翻了,那户邻居家的马惊了,捆车的绳子断了等等,村巷里总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而尕手扶一车就可以拉运很多捆子,打碾的速度又很快,大大减轻了人畜的负担。一个多小时的高速运转,又拉着比以前更大更沉的碌碡飞快地转动,父亲还不时停下来剥开青稞秸看看是否碾的太重。

经过繁琐的操作,扬场后青稞和草屑分离,籽粒饱满的青稞滚动在场面上,如一粒粒珠子,晶莹剔透。草是草,青稞是青稞,这是几百年来高原农人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经验。

如今,我时常开车行走在沾满了童年记忆的田间小路上,路成了水泥硬化路,看着秋收季节,联合收割机呼啸在地里,大片的青稞、油菜瞬时卷进收割机里草籽分离,新粮从运粮筒中吐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如潮水般涌起。高科技解放了如我父母般勤劳而收入甚少的农人,解放的双手又以另一种方式寻找着谋生的出路。

听母亲说,我们家那台尕手扶的声音她太熟悉了。早些年父亲去煤矿拉煤挣钱,半夜或者凌晨到达相隔老家八百米远的乡村公路时,母亲就说听到了拖拉机的声音,也就意味着父亲平安回来了。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去县城上高中之前,我所有记忆几乎都跟随着父母的脚步在一片片庄稼地里劳作,辛勤的汗水都留存在心里。殊不知我们身上承传着多少父辈拉儿带女,为更好地活着而不放弃、不抛弃,奋斗不息的信念。

又是“五一,父亲从车房里启动他的尕手扶犁地、然后铺地膜,而后弯腰点洋芋种。我曾无数次劝阻过父母,拿点地给邻居,让他们去种,一年吃不了五袋洋芋,买隔壁家的不就行了吗?父亲默不作声,母亲笑而不语。

25年过去了,尕手扶依然停在车房里。父亲是不会卖了它的,我知道。除非老到干不了农活,种不了洋芋。从车房里开出来的尕手扶蒙了一层厚厚的尘土,父亲则在大门外用我洗车的水枪清洗干净,用抹布擦拭,还要看看是否有机油……父亲和他的尕手扶似乎也完成了使命。有时,父亲点着烟,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他的尕手扶。我不知道父亲要表达什么,但他绝对在这头不会说话的铁牛身上寄托了太多情感,对命运的挣脱和对儿女的期望。

一晃,我来回往返在西海镇和故乡门源之间已经十年了。

每周五,赶着夕阳回家,从达坂山脚下右转,顺着哈铁公路顺势而下,我身随大河自西向东,跟着滔滔不绝的浩门河匆忙赶往老家。一切的绿一切的黄,渐随季节的流转而循环。

田野上只有隆隆的收割机声响,再也不见田野里弯腰割田的农人,一大片地一会功夫便不见了踪影,微型车或者皮卡跟在后面收粮,遍野山川的青稞、油菜不到十天功夫就被收拾得一干二净。

顺着一个又一个弯,离老家的距离越来越短。我熟悉又遥远的童年时代,青少年时代,父亲的尕手扶,还有亲切温暖的土地,在变成记忆的同时,又以另一种全新的景致呈现在眼前。

红瓦白墙的小院,柏油路通向农家,一排排太阳能路灯向路的尽头延伸。党的惠民政策如春风化雨,浸润着高原大地、农家庭院和小康路上的农人。

今日的农村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小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向着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幸福的美好生活大步向前。

村巷里,老人们赞颂伟大的共产党,繁荣昌盛的祖国。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他们眉开眼笑,昂首阔步在新时代的大道上。

作者简介:

陈文年,男,汉族,笔名高远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海北州祁连山报社。

先后在《经济日报》《青海日报》《青海湖》《齐鲁周刊》《雪莲》等刊发表文章,出版诗集1部。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主办:中共海北州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海北新闻网由中共海北州委宣传部主办,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域名备案管理。网站内容发布和审核均由海北州委宣传部负责。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90003 青ICP备08000131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