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州情 | 文化 | 图片 | 视频 | 旅游
  现在的位置: 海北新闻网新闻
喜看田畴披锦绣——“年中经济观察”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8-03 08:58:59
编辑: 潘定措

  盛夏时节,高原大地花红柳绿。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庄稼地里的青稞、油菜成就了青海夏天的美景;现代设施大棚内,各式蔬菜和花卉郁郁葱葱,惹人眼馋;农副产品加工车间内,机声隆隆,一台台机器满负荷运转;现代化养殖圈舍内,牛肥羊壮,一派生机盎然的现代农牧业美景……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省各地千方百计抓好农业生产,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发展“青”字号农牧特色产业为突破,以实施产业扶贫为抓手,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上半年,全省降水充足,气候、土壤墒情适宜,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长势较好。同时,全省农牧区气温适宜,牧草返青较好,为草食畜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牛、羊出栏大幅增长,生猪生产形势稳定恢复。全省农村经济呈现出种植业生产平稳,畜牧业总体向好的良好态势,有效发挥了“三农”压舱石作用,青海高原广袤沃野处处充满生机。

  米袋子供应产量稳

  米袋子、菜篮子,既关乎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水平,又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成色。

  在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浩门农场,2000公顷青稞原粮让大地铺上了一层绿油油的新装。“今年雨水较多,能看出来青稞长势喜人,一定又是一个丰收年。”农场工作人员说。

  浩门农场平均海拔近3000米,气候寒冷、缺氧、阳光充足,具有天然的有机种植条件,少有自然灾害及病虫害发生。农场坚持全程有机的生产标准,不使用化肥及农药,采用轮耕方式及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跟踪检测,保证了青稞的有机天然品质。

  今年春耕时节的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比往年热闹得多。作为青海省“拉面大县”,拉面人外出是导致化隆县土地撂荒的原因之一。受疫情影响,许多返乡拉面人陷入返不了城开不了拉面馆的窘境。化隆县借势动员引导拉面人把精力再次投向经营土地上,确保拉面人在疫情中不减收。目前,化隆县867公顷撂荒地今年计划全部复垦,主要种植豌豆、青稞、油菜籽等农作物。

  维修渠道、维修提灌站、拉运籽种化肥……一时间,黄河岸边形成了一派全民参与整治撂荒地的浓厚氛围。化隆县牙什尕镇塘一村村民冶进明当拉面馆老板5年了,一场疫情让他返回了家乡,居家隔离之后的他决定重拾撂荒的耕地。冶进明说:“我与同乡合作租撂荒地6.67公顷,计划大规模种植玉米。虽然不能开拉面馆,但是我们重新回归庄稼,饭馆里挣不上的钱从地里补回来。

  ”据了解,上半年全省农作物总播面积中粮食作物面积有所增加,尤其因政策和市场利好,青稞种植面积达到7.67万公顷,较上年增加近9333公顷。究其原因,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胡瑞宁告诉记者:“因疫情影响,上半年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大部分回乡,农民群众主动恢复撂荒地耕种,扩大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同时,德令哈等地通过土地开发和耕地占补平衡等举措,新增4866.7万公顷耕地用于种植农作物。目前青海省种植业生产平稳,稳住了农业基本盘。”

  菜篮子生产质量优

  近日,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集中连片种植的无公害蔬菜绿意盎然。种植、加工、储存、销售一体化、一条龙模式的蔬菜种植加工产业不仅让苏尔吉牌蔬菜在省内销售火热,更是远销到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与苏尔吉村无公害蔬菜一样,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补家村香菇种植示范温室大棚里,脱贫户朱永发和妻子正忙碌着给香菇菌棒浇水,把成熟的香菇采摘下来,打包装袋,发往经销商。

  补家村的两个香菇种植温室大棚刚投入生产不到半年,就给村民带来了收入,也增加了村民致富增收奔小康的信心。补家村村委会主任李昌林告诉记者,示范棚的建设,让村民们增加了收入,也让村集体经济有了固定来源。现在他们还在继续争取项目和资金,计划再建设香菇种植大棚20个,让村民靠特色种植走上小康路。

  今年以来,为加强青海省蔬菜生产能力,西宁、海东等地强化领导,制定下发《冬春季蔬菜生产指导意见》和《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手册》,引导群众合理安排茬口,优化种植结构,加大叶菜类、芽菜类生产,扩大蔬菜生产规模,鼓励就地就近就业,解决蔬菜生产中用工难问题,提高设施农业种植率、产出率。据统计,截至5月底,青海省蔬菜面积达3.23万公顷,产量为32.85万吨,同比增长2.4%。油料种植面积达14.92万公顷,增加0.037万公顷。肉类总产9.72万吨,同比增长12.53%;鲑鳟鱼产量达到3422吨。

  与此同时,青海省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为抓手,继续推进牦牛、藏羊产业发展。实施牦牛三年行动计划,以“保供给、补短板、强基础”为方向,扶持培育牦牛肉加工龙头企业,努力实现牦牛产业提档升级。

  农牧业发展“绿意”浓

  农业发展的方向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是“轻简化、机械化、精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因此,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生产走向绿色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也是从根本上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举措。

  近年来,青海省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资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整理开发等项目资金投入,以“治水、改土”为基本内容,完善田间配套设施,加强灌排设施保障,不断夯实农业生产物质基础,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接近80%。

  7月11日,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加日亥、班多、托头三村的201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从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到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项目拟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595.41公顷,计划于今年年底竣工,不仅改善了耕地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条件,还提高了灌溉的保证率以及生产效率,有效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形成“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格局。

  今年以来,青海省压实责任,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内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将达到31.13万公顷,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实施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因地制宜发展青稞、马铃薯等特色粮食作物,打造产加销产业链。

  同时,依靠科技,实施“科技兴粮”战略,“藏粮于技”,加强良种、良法、良技配套,集成推广应用组装配套增产技术,在东部干旱山区年推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6.67万公顷;建立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3.33万公顷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进一步提升种植业生产能力。

  此外,为全力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青海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紧紧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粮食生产绿色化,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全面完成20万公顷“双减”任务;开展高产田创建,在湟中、大通、互助3县整建制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4.33万公顷。

  行走在夏日的高原大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正徐徐展开,农牧业产业化的“魅力”之果正散发出独特的“芳香”,沁人心脾。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08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