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州情 | 文化 | 图片 | 视频 | 旅游
  现在的位置: 海北新闻网新闻
来自湟水源头的文明实践——海晏县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扫描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5-20 16:10:28
编辑: 潘定措

  一条河孕育着一部文明,这部文明也将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走进新时代,位于青海湟水河源头的海晏,承接千年流淌的河湟文化,让文明在实践中绽放,在实践中让文明升华。

  从西岔村“一盏灯”曲艺队,到东达村“党员好事坏事记分制”;从光明村红白理事会,到海湖社区采取“讲、评、帮、乐、庆”方式,推行“七联七共”联建机制;从永丰村尕布龙亲人宣讲团,到西海郡博物馆文明历史展示……

  借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的东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从“传播科学理论、宣传法律政策、践行核心价值、活跃文化生活、开展移风易俗、优化民生服务”六大内容入手,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构建起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

  海北州委常委、海晏县委书记董玉毅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建设中,全县重点把握住“新时代”“文明”“实践”三个关键,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引导基层群众凝心聚力;以文明方式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创造良好乡村生活环境;注重文明实践的实际载体,让群众参与到文明实践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使老百姓切身体会到文明实践带来的新变化,让文明的春风吹遍湟水源头的城镇乡村。

海湖社区乌仁额吉手工坊。雷有君 摄

西岔村“一盏灯”曲艺队。罗连军 摄

东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李勇 摄

  党员为主体,由上而下,打造文明新风尚

  走进金滩乡东达村,整齐划一的村庄干净有序。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亲敬老、移风易俗、党员行为规范、村规民约等各类精神文明宣传栏异常醒目。

  “说起文明实践,关键是村干部和党员们头带得好!领导干部怎么做,村民就跟着怎么干。刘长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东达村监委会主任徐国财向记者讲述了村里的一些事。

  十多年前,打工回家的村民刘长寿身患癌症,不堪重负的妻子离家出走,只留下他和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无人照顾、生活艰难。

  “刘长寿是我们村的人,家里发生这么大的事,我们必须管,还要管到底。”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靳有元身体力行,在他的号召下村支部委员们轮流照顾刘长寿和小女孩。

  全村党员们看到支委们的行动,也加入到了照顾刘长寿的行列中。“最后群众知道这件事,今天这家送一杯水,明天他家送碗饭,自觉关心起刘长寿的生活起居,直至他去世。”

  “刘长寿走了,但留下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小姑娘,这个孩子今后的生活绝不能比其他孩子差。”于是,村“两委”班子成员主动承担起了小女孩的生活和学习,轮流到每家吃住。为长远考虑,党员干部们捐款为小女孩专门修建了一间新房,想让小姑娘长大后住,让东达村成为她永远依靠的家。

  党员能人带头,群众积极参与,在东达村形成了一项公开的制度。在县城居住的党员吴艳梅,虽然不在村里,但还是承担了村老年日间照料室的床单被套的清洗工作,一干就是三四年。实施乡村振兴养殖小区建设,前期没有资金,党员牛生祥、靳有福垫付了40多万元。

  曾经,东达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光棍村、贫困村,自然环境恶劣,特别是党支部凝聚力弱,党员带动力不强,群众生活困难。

  “面对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思想滑坡等问题,2010年全村实行‘党员好事坏事记分制’。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启动后,我们将‘记分制’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了党员民主评议系统和评分机制,才有了今天的党建品牌。”

  金滩乡党委组织委员、包村干部张生萍介绍,以往各村也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但支部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没有抓手。现在全乡各村有了实践的抓手和阵地,如东达村建成村史馆,刮起了一股“跟党走、定攒劲”的东达风,成为全县一个精神文明实践的示范点。

  “从开始党员不理解、不支持,到现在理解、赞同、支持,到积极参与,这个变化的过程,也是我们党员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的真实写照。”

  张生萍说,新时代文明实践,金滩乡推行“1159”工作机制,即“制定一个方案,打造一个阵地,建设五支队伍,结合九项工作”,通过依托文明实践站这个有利载体,采取“党委政府抓总、支部引领、党员能人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将当前开展的乡村振兴、“五个示范省”建设等内容结合起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使“重家教、立家规、传家训”蔚然成风,成为全县的“礼仪之乡”“攒劲之乡”“文明之乡”。

  模范作引领,文化搭台,文明意识入人心

  王莽建政、虎符石匮出土,翻开海晏县的历史,数千年前,这里不仅是各民族祖先繁衍生息之地,还是中原文化和西羌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织融合之地。

  新时期,更是诞生了手握重权不谋私利,身居高位心系百姓,兢兢业业谋发展惠民生,退休后带领干部群众绿化西宁南北荒山,赢得各族群众衷心爱戴的时代楷模尕布龙。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立足深耕的历史文化和为人民利益贡献一生的时代楷模,海晏将文明实践深入到了乡村社区,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永丰村,是尕布龙的家乡。从一个牧羊人到省级领导干部,他的先进事迹在这片草原上、在全省、全国广为传颂。海晏县作为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将永丰村确定为文明实践站,由尕布龙家人组成的“尕布龙亲人宣讲队”孕育而生。

  走进弘扬尕布龙赤子精神的时代楷模纪念馆,一个个事例、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足以让每个参观者感受到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党员形象,让每个参观者深受思想灵魂的洗礼。

  “勤政为民五十年,人民疾苦记心田,厚谊深情连血肉,草原之子百姓赞,一生简朴多奉献,两袖清风最清廉,贵在一贯和自觉,无愧称号老党员,植树造林十二载,汗水浇遍南北山,伏枥老骥心不已,新时代里谱华篇。”

  “这幅字是对爷爷一生最真实的总结。小时候爷爷对我们特别严厉,现在我才理解老人的一片心意。”当尕布龙的孙女达什姐莉再次深情地读起这幅题词时,饱含思念的她充满了敬意。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尕布龙的赤子精神,就是党员干部的一面旗帜,一把标尺;更是人民群众文明实践的榜样和力量,推动着文明意识深入人心。

  “如今农村新面貌,土墙土房变了样,砖墙瓦房人人赞,十里八村换新颜。‘两弹一星’记心间,模范精神永流传,文教科技大发展,北斗卫星上了天。吃水不忘挖井人,全靠党的恩情深……”

  这是三角城镇西岔村“一盏灯”曲艺队年初编写的一段唱词。借助曲艺表演这个载体,村民把自己的心声编写成群众喜闻乐见的《“一号文件”我来唱》《乡村如何防疫》等曲艺唱到了全县。

  以前的西岔村在将军山腹地,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2007年,海晏县整合扶贫整村推进、小型调庄等项目,将西岔新村搬迁到离县城约4公里的红河湾工业区附近。

  三角城镇党委组织委员、西岔村包村干部张瑜玲介绍,“以前还没有搬下来时,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搬到这里后,全村劳力都去打工了,村里很难找出一个闲人来。去年人均收入达9700多元,有70%的人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

  富裕起来的村民更加渴望丰富的文化生活,村里几位社火表演队的成员自发组成了一支曲艺小分队,每晚自行在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吹拉弹唱,成为全村的一支文艺轻骑兵。

  如今,海晏县以文明实践中心和文明实践站为基础,分层级组建了“退休老干部宣讲队”“文艺+宣讲队”“乡村能人宣讲队”“先进典型宣讲队”等水平专业化、身份多样化、适应分众化、专兼结合化的宣讲队伍,成为播撒文明、传递正能量的主力军。

  群众为基础,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扑面来

  紧紧围绕“服务群众、群众参与”这个核心,三角城镇海湖社区掌握群众的需求点,采取“讲、评、帮、乐、庆”五种方式,推行“七联七共”联建机制,促进了村居优势互补,构建起了“以居带村、村居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文明实践新格局。

  2011年成立的海湖社区,已建成1300平方米的办公楼和8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区内人口达5000多人,包括一个村、13个住宅小区、39个单位、310个商业网点,是海晏县最大的农村与社区共住共建的小区。

  穿过广场,走进社区一楼服务大厅,整栋楼分布着百姓说事厅、爱心理发屋、日间照料中心、亲子活动室、“银发”书画苑,电子图书阅览室、贫困居民救助屋等服务窗口。

  从一楼到三楼,楼梯、过道内花草繁茂。以“讲、评、帮、乐、庆”为主题的活动剪影,党员、志愿者情况介绍栏等一应俱全。

  “我们过道中的这些图片,就是社区开展‘讲、评、帮、乐、庆’时拍得,每张图片背后都是一个故事。”

  海湖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开花介绍,由于社区情况特殊,所以打造出了“阵地联建资源共享、教育联动党员共管、治安联防秩序共护、卫生联创家园共建、文化联谊活动共办、民生联办事务共议、思想联谋服务共创”的“七联七共”党建品牌。

  目前,全县调动乡镇村(社区)党员及热心群众,组成了志愿者队伍,形成了以县志愿服务总队为统领、乡镇志愿服务队为支撑、各机关单位、村(社区)和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1+6+N”志愿服务架构。

  志愿者服务队在“讲”中聚民心,通过讲理论、讲政策、讲文化、讲法治、讲道德、讲技能等立足实践开展“讲学用”活动;在“评”中树榜样,通过道德评议会评议,评选群众公认、事迹突出的典型人物,对有损社会风气的现象和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帮助改正;在“帮”中见实效,全县成立的30多支志愿服务队为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等群众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和小麻烦,形成了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气;在“乐”中促团结,针对老、中、青、少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众需求分类制定活动计划。举办秧歌、锅庄、花儿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庆”中扬文明,结合主题活动,通过春节送福、清明祭扫、浓情端午等贴民心接地气的文明实践主题活动,使文明实践活动有活力、可持续,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海晏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马志龙说,现在全县综合利用文化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休闲广场、村史馆、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资源,形成了县有中心、乡镇有实践所、村(社区)有实践站的三级文明实践体系,初步构建起上下贯通的文明实践矩阵。

  通过“点单—接单—服务”,海晏县开展群众生产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个体性、差异性、精准化志愿服务,吸引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不仅做到惠民贴心,还达到了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目的。在湟水源头,一股股文明新风正扑面而来。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08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