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州情 | 文化 | 图片 | 视频 | 旅游
  现在的位置: 海北新闻网新闻
海晏:在脱贫致富路上大步向前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5-13 08:42:11
编辑: 潘定措

  在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角声中,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也昂首奔向了战场。

  几年来,历经没有硝烟但却艰苦卓绝的战役,该县12个贫困村如期实现退出, 733户232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清零”,“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排在全省藏区县前列。

  如今,一条条柏油路、水泥路通向各村各户,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村集体经济实现全覆盖,老百姓的腰包一天更比一天鼓,遥远的金银滩草原上美景如画,老百姓幸福地踏上了脱贫致富路。

  产业扶贫

  打通农牧民致富路

  省定贫困村金滩村地处半农半牧的浅山地区,地理条件差,农业收成低,2015年该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贫困人口94人。

  2010年时,为改变村里的穷困面貌,村“两委”曾结合村情民意成立了绿源种植养殖合作社,但由于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一直发展不起来。2015年,省扶贫开发局联点帮扶金滩村,投入117万元扶贫资金购置了大型农机具成立了农机站,并将老百姓的耕地实行托管经营,村民们因此而腾出手去打工,年底再拿一份合作社的分红,收入不断提高。

  “原来全家人一年的收入还没有现在我一个人的收入高,如今家里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58岁的王贵虎是村里的种植能手,2015年他将自家的1.9公顷耕地托管到合作社,老两口在村里开了个小商店,一家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6年,金滩村提前摘下贫困“帽子”。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万元。

  可以说,金滩村的变化只是海晏县推动产业扶贫发展的一个缩影。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建设,海晏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00万元,建成全省首个“覆盖县域、覆盖三次产业、覆盖所有建档立卡户”的“12560”扶贫产业园,以“扶贫专项资金+金融贷款贴息”方式支持园中各类经济组织发展,覆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近2000万元,有效实现了企业发展、群众增收的“双赢”之路。

  同时,为帮助贫困群众提高“造血”能力,该县通过扶贫政策积极发展到户产业扶贫。

  2016年以来,累计下达到户产业发展资金1441.89万元,扶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31人,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资金缺乏、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每年按20%增速专项安排县级扶贫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和巩固提升、产业发展,从2016年的50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864万元,以培育乡村旅游、畜牧业养殖、商贸服务、电子商务等多元化的村集体经济实体扶贫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一乡一品、多村一业”产业发展格局,全县村集体经济年均收益17.6万元,收入最高的村达到62万元。

  易地扶贫

  搬出农牧民美好新生活

  青海湖乡德吉村拥军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拥军通过易地搬迁住进了新房,脱贫致富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有了安定的家,有了发展的良好环境,几年来,拥军利用产业到户资金、小额贷款、互助资金等帮扶资金努力发展乳制品加工和销售,2019年实现收入8.7万元。如今,和拥军家一样,海晏县241户692贫困人口实现了易地搬迁,生活环境有了巨大改善。

  近年来,海晏县为了让贫困群众住上安全住房,在建设方式上改变以往政府统建的模式,坚决把住成本、质量、标准建设红线,通过采取国土部门选址,住建部门提供施工图纸和建设标准,乡镇组织实施、贫困户自建的方式实施,房屋合格率和群众满意度均达到100%。

  为了解决搬迁之后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问题,该县着力打造到户资金、互助资金、光伏电站、“12560”扶贫产业园、村集体扶贫产业、商铺经济、劳务经济、乡村旅游等后续产业项目为支撑的多元化增收渠道。目前仅村级互助资金一项就成立了互助小组145个,涉及农户2241户,其中贫困户733户。互助资金运行以来,贷款单笔从3000元到20000元不等,发放率95%,资金回收率达100%。2018年实施的村级光伏扶贫项目总规模1.9兆瓦,截至目前发电量达217.42万千瓦,扶持带动全县12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资产收益。

  精神扶贫

  助力农牧民拔穷根

  要想彻底拔穷根、摘贫帽,精神脱贫是关键。

  近年来,海晏县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对积极脱贫、表现好的贫困户分别授予“打工攒劲奖”“操心负责奖”“经营灵活奖”“匠人增收奖”“种养把式奖”等奖项,每人奖励2000元,帮扶1000元,以激励致富的方式引导群众真正摒弃“等靠要”思想。

  他们积极运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帮扶方式,探索建立脱贫攻坚“红、黑”榜制度,逐步消除精神贫困,有效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动力。

  金滩乡姜柳盛村李召一家六人中四口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家庭因病致贫,几乎没有收入来源。脱贫攻坚以来,在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扶心扶志下,李召克服困难,振作精神,坚定信心,用勤劳的双手摘去了贫困“帽子”。

  和李召家一样因病致贫的徐贵福一家,利用扶贫帮扶资金搞养殖和酿酒,2019年的收入达8.8万元,成为全村贫困群众中收入最高的一户。他激动地说,如今党的好政策越来越多,想干、能干、肯干的人都能富起来,大伙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见到好光景。

  精准“防贫保”

  筑牢农牧民返贫网

  近年来,海晏县在继续加强临时救助、低保救助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对贫困边缘户、特殊困难群体设立风险扶持专项资金,尽可能地降低返贫风险,实现“应保尽保”。

  70多岁的李成海老两口曾是村里的低保贫困户。“2015年我们一家年收入只有2600元,现在享受低保、养老、高龄补贴、残疾人补助及惠农补贴等各项惠民政策,我和老伴儿2019年收入有14000多元呢!”

  为切实发挥商业保险在巩固脱贫成果中的作用,提升整体脱贫质量,扎实推进巩固脱贫成果保障工作,海晏县采取政府统筹州县扶贫资金和农牧户自筹的方式,建立起“助力保”“婴儿保”“家宅保”三保机制,撑起脱贫巩固保障网。同时,设立了1000万元的风险防控金,200万元的防返贫资金,防止返贫现象发生。

  今日的海晏,拔了穷根,摘了穷帽,在金银滩这片希望的草原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继续大步向前!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08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