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州情 | 文化 | 图片 | 视频 | 旅游
  现在的位置: 海北新闻网专题
【我和我的祖国】解读一张照片
来源: 海北新媒
发布时间: 2019-04-03 15:16:51
编辑: 潘定措

       赵生翰先生写改革开放40周年回忆文章,向我们展示出这张珍贵的照片,由于我是过来人了,比较清楚图片景况,凝视良久,思绪万千。

       根据我的记忆,我想对这幅画面解读几句。这恐怕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张黑白照,摄影者或许站在当时的海北饭店大楼某一处拍的,拍照时间恐怕快正午了吧。从北山顶上的积雪看,从马车拉黄草和人们穿厚衣服的情况看,再从人和物体的投影看,这是冬天,或者是晚秋,或者是初春。

       这张照片照的场面是浩门古镇东门外的开阔地,当时海北州府初建在浩门镇,州级单位都建在古城墙外,例如州祁连山中学、海北民师在城北,州医院、州党校在城东南,州物资站在下窑沟槽,州军分区、独立连、州公检法、州商业局,还有州电影院都在城东。

       照片照的就是座落在古城东门外那片开阔地上的海北州首脑机关——东侧是中共海北藏族自治委员会,西侧是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简称州委、州人委,当时不叫州政府。中间一条巷道向北正对着海北州电影院,现在叫影院路。据说五十年代初期修建州人委时地基是为修建几层高楼设计的,后来由于资金等问题没修成,只修第一层就封顶了,一封三十年,直到八十年代后才修成现在的这座办公大楼,可能还是利用了早期筑成的地基。照片上详细看,能看清州人委大门顶那一行大字: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下面的一行是藏文。州委大门修得简单大样,像个学校,仔细看,大门顶头镶嵌着镰刀和斧头,鲜红的党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州委大院再往东能看到的起脊瓦房就是独立连的军营,有些破旧平房至今还保留着未拆除,成为浩门镇古旧的痕迹。再往东,大街北是州维修队,大街南是州商业局,上下两个单位的东院墙就砌在窑沟槽西台的边沿上,站在台沿上往东看,由于没有房屋、树木、电杆等障碍,一眼可以看清大沙沟那儿大路上走动的马车和行人。台沿下的窑沟槽名属其实,废窑遍布,砖瓦满地,夏季,这里常有新生劳改们打土坯,倒胡基,间或是机关单位家属们种的菜畦地,使坎坷不平的窑沟槽有了几分春意。

       空旷是这张照片的主色调,州委、州人委门前平展的场地上,没有水泥没有柏油也没地板砖,呈现出大地的原貌原样,也不怎么平坦,不怎么干净,踩平的场地上处处有大小石子,还有马粪牛粪猪粪和树叶草屑,周六下午机关干部拿着大扫帚扫啊扫啊,扫得扬尘四处弥漫,两三天后扫过的地方依然草草粪粪。横穿古镇东西的大街是沙石路面,坑坑洼洼的,夏天积水一滩,冬天浮土一层。照片上看到的这段路是现在从浩城大酒店到天一锦绣城的东大街,年轻一代谁能想到现在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东大街、东关大街,昔日竟然萧条成这个样子。一公里多的大街上只有数得过来的十几个人。头朝向东面的双套马车,梢子马戴着料屉抬头吃料,车户站在辕马身旁或喂料,或收拾马围脖马拉板。从东进城的是三套马车,有两匹梢子马并肩而行,装一车黄草。路南是海北饭店的前院墙,院内卸一辆拉拉车(胶轮车),可能是饭店拉煤拉水的专用车。自来水管是七十年代才有的事,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州县各单位都靠专用马车从泉湾拉水饮用,有时候早晚几辆拉水车同时出动,吱儿咕儿的马车刮木声能吵响半城。

       过去的岁月里徒步行走是大路的风采,看看这照片,除了两个赶车的,两个骑马的,再都是徒步甩手的行人,别说汽车,连一辆摩托车都不见,单套马车那儿只有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像现在抢车位、闯红灯、出车祸,这在当时实属天方夜谭。电杆稀疏,也不是水泥制作,是原始树木。输电主要是各机关单位、学校和城内居民照明用电,要说工业用电,那就是南门八一厂、南街手工业联社、西门印刷厂和古镇东南角的榨油厂、面粉厂等机器转动用电。农村除西滩东西马场外,其他庄子都不通电。记得1963年我们家乡搞社教运动试点,每天晚上工作组在生产队仓库院里召集社员开会,廊檐台子的柱子上挂一盏煤油灯,不是风吹灭就是油耗干,灯光没了,院子里黑洞洞的,于是许多老人向工作组提出要求,希望能给庄子里拉上电,让他们在有生之年享受几天电灯泡照亮黑夜的福。这些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六十年代说出口,八十年代最终实现。

       州委大院西南角是单位的大灶,高高的烟囱里冒着煤烟,敞开的天窗里还有几缕的雾气。再看周围那些瓦房顶头,都是密密麻麻的炉筒子,冬季的清早从城外看城,城是罩在一团浓重的烟雾中,到旱台山顶上向西遥望,县城简直是一片贴着地皮的烟云。

       州人委门前西侧是个露天篮球场,每天晚上都有人在球场上打篮球,周末下午,常有篮球赛事,记得参加比赛的有州直队、县联队、学校队、独立连队、红旗煤矿队、祁连山铜矿队等,球场上裁判把口哨吹得疯响,场内场外呐喊声此起彼伏。

       其实,空旷和萧条并不可怕,伟人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好、最美的画。几十年沧桑,几十年巨变,若不是有心人至今还珍存着这张照片,现在浩门镇繁华地带——中心广场那里,谁也不相信曾经是那样一种面孔。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08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