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热线电话:0970-8642766 邮箱:2215736673@qq.com
首页 今日头条 海北要闻 领导动态 图说海北  海北视频 媒体看海北 民生关注 通知公告 这里是海北 文明实践 人物故事 生态旅游 民俗文化
现在的位置: 海北新闻网这里是海北
马踏飞燕浩门马
来源: 海北新媒
发布时间: 2018-12-28 08:58:20
编辑: 潘定措

   海北藏族自治州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以北,面积3.47万平方公里,比中国台湾省面积略小,1953年12月海北藏族自治州成立,驻门源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海省门源种马场在历届海北州委的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场党委受省畜牧厅党委和海北州党委双重领导),在海北这片充满激情的草原上,开始了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和国防建设培育新的马匹品种育种和改良工作,最终于1988年培育成功并通过省级鉴定验收的“青海挽乘兼用马”新品种,受到门源乃至海北州各民族群众的喜爱。在此,作者借海北新媒微信平台,将浩门马的前世后缘表述如下。

   1969年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公社社员在挖掘战备地道时,在东汉时期的一座墓葬中,发现了一件铜奔马文物,至此,震惊世界的“马踏飞燕”国宝级文物横空出世,成为中国旅游业标志。据考证,这件铜奔马与浩门马体重、体尺、体质、外形、甚至特别是能走对侧步表现出了神奇的一致,它与青海省门源种马场历时三十多年培育成功,通过省级验收、鉴定、取得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青海挽乘兼用马”(又称“浩门马”)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是一件中国古人以浩门马为原型创作的高超青铜艺术品。

   关于浩门马的进化历史,有些资料是这样介绍的,说是在几千万年以前,作为现代马祖先的的古三趾马就在祁连山草原繁衍生息,大约在三千万年以前,三趾马逐渐进化为现代马,四千多年以前,居住在门源盆地的古羌人,在长期的狩猎中,将野马驯化成家马,因而浩门马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谱写了一曲曲金戈铁马的传奇故事。几千年来,让古羌人引以为豪的浩门马,在历史的天空中,征战草原、扩疆拓土、建功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这番话说明了马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在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一匹马相当于一辆现代化的坦克,来无影去无踪,突击杀伤力非常强。先秦时期,游牧于中国北方的匈奴骑兵对秦国构成严重威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时,面对强大的匈奴骑兵,只能采取和亲政策,汉高祖刘邦之后的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到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继位前的这66年时间,西汉政权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恢复国力的国策,尽量避免与匈奴游牧民族的交战。

    西汉政权建立之初,皇帝出行的马车在全国很难凑足一色的八匹骏马,很多大臣出行只能靠牛车、羊车驱役,西汉是一个农耕文化的封建政权,很难抵御北方匈奴这样一个以骑兵出行作战、飘忽不定的游牧民族。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再现了汉武帝重视加强骑兵训练和骑兵突击作战并取得全面胜利的全过程。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大规模以骑兵突击匈奴,大败匈奴于祁连山,打通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占领匈奴养马营地大马营(今甘肃山丹军马场),设马政建皇家牧马苑,屯兵养马,督守边域。同时,骠骑将军霍去病经张掖、过俄博抵达今门源地区,并从这里走向河湟地区,将青海纳入西汉统治版图。1929年青海建省前,整个青海地区基本上与甘肃省是一个概念,青海属于甘肃省管辖的一个地区。因此,祁连山南麓的门源盆地和北麓的山丹盆地优越的肥沃土壤和茂盛的牧草,是养马的最佳营地,汉武帝在山丹建立的皇家养马场,也包含了今天的门源盆地,浩门马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实,浩门马原来称呼为大通马,门源建县以前属大通县管辖。因此,民间习惯上称浩门马为大通马,就像大通河称浩门河一样,只是公元1929年门源建县后,为了有所区别,门源人慢慢地改称大通河为浩门河,县府所在地为浩门镇,以拥有浩门河丰富的水资源和仙米林场为荣。

    总之来说,历史上浩门马的名气非常大,民间以养马为业,赏马、品马、贩马的风气非常兴盛,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建国历时329年,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周穆王是西周的第五位帝王,50岁即位,105岁去世,在位55年,人称穆天子或周天子,而这个时期,在今天的甘肃兰州、酒泉、武威、青海西宁和整个门源、祁连等这些地区,还是古羌人的游牧天下,而羌人这时候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母权氏族社会时期,传说中的周穆王乘坐八骏拉着的座驾,从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附近)出发,一路西巡会晤西王母时,经甘肃、青海后又北进到达门源盆地,而羌人首领设行宫在岗什卡山下,迎接周穆王到来,当时很多的羌人在西王母旨意下,骑着用野马驯化而成,善于爬山涉水并如履平地的浩门马,来拜谒周穆王。此时,周穆王看着高大健壮的浩门马,感慨万千,羡慕不已,随后周穆王经扁都口到达今天的甘肃酒泉会晤西王母。现在有很多美术作品、十字绣工艺品等以穆王八骏为创作素材的比较多,毕竟大家很熟悉,所以,周穆王西巡会王母这个情景比较可信。

   今日浩门河(即大通河),在先秦即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古称乌伦木兰河(匈奴语),而周穆王在位的公元前1054年—前949年,是前11世纪时期,而作为羌人游牧区的门源川,根据有关资料研究,大约在四千年至五千年以前,居住在门源地区的古羌人用勤劳和智慧驯化了野马(浩门马),这一点毋庸置疑。特别是出土的东汉古文物“马踏飞燕”所体现并遗传至今的“能走对侧步”这个特证,说明浩门马的遗传基因非常强大,两千年来随着历史的演变都没有改变它的遗传特性。

    而驯化浩门马的羌人在历史上部落派系和分支很多,著名的有十几个,小的不计其数。这些部落内部不够团结,始终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权,一部分被藏族同化吸收,一部分融入汉民族。今天在甘肃省有一个肃北裕固族自治县,据悉这里的裕固族也是羌人的一部分,而位于四川的羌族人民,也是古羌人的后裔。2008年四川省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青海省地震救援队抵达当地后,羌族同胞奔走相告,说是家乡人来了,感到非常高兴和激动。

   历史进入到三国时期,浩门马再一次扬眉吐气。说来话长,曹操早年投靠董卓,董卓为了拉拢曹操,送了他一匹西凉宝马,这匹马有可能是“浩门马”,之后曹操刺杀董卓不成,骑上这匹马得以逃命,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再现了这个情节。西凉在今天的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主要在武威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也包含了今天的浩门川这个地区。

   《三国演义》出现了“西凉兵”这句很厉害的台词,可能是西凉兵主要以骑兵为主。而董卓这个人恰好来自西凉,也是土生土长的西凉人,有可能是归顺的羌人,非常野蛮残暴,最后死于非命。另外,自公元前121年西汉政府击败匈奴占领河西地区后,就已经在祁连山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建立了皇家养马场,安置善于养马驯马的羌人管理马场,大马营就是今天的山丹军马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武威生产的西凉啤酒风靡一时,武威就是西凉,西凉就是武威,东晋十六国时期,武威一带曾建立了一个西凉国。所以,董卓率领的以浩门马组成的骑兵肆无忌惮,左右了当时的东汉政权,历史可信度很值得信赖。

   直到公元1912年1月满清王朝退位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建立中华民国前,位于祁连山南麓的门源军牧场都是满族人管理的军牧场。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1929年青海建省后,门源军牧场逐成为国民党青海省政府官办马场,1937年马步芳就任国民党青海省政府主席至1943年,养马数最高达到了7405匹左右。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做为浩门马的重点繁育区门源军牧场起初由兰州军区管理,于1953年移交给青海省畜牧厅,定名为“青海省门源种马场”。1954年经中央农业部批准为从事浩门马繁育改良重点种畜场,从1956年起,先后引进前苏联的奥洛尔夫马、阿尔登马、卡巴金马、苏维埃重挽马等优良种公马,对浩门马进行了杂交改良。

    1973年10月经青海省革命委员会畜牧局组织省内外马匹育种专家鉴定,青海省门源种马场已初步育成“青海浩门挽乘兼用马”新品种雏形66-23号公马。该马体高153厘米、体长157厘米、胸围173厘米、管围21厘米,均超过了育种标准,与原本地浩门马平均体尺对比,增加体高17厘米、体长20厘米、胸围11厘米、管围2.57厘米,挽力和速度提高很大。另外,需要说明的是,1984年7月,位于祁连山北麓的兰州军区后勤部山丹军马场召开山丹马品种鉴定验收暨科技成果鉴定会议,1985年7月,山丹马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10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山丹马的培育成果是公马体高为144.3厘米、体长147.3厘米、胸围177.7厘米、管围20.1厘米。同时,除了胸围,浩门马的各项育种标准均超过了山丹马,说明浩门马的基因非常优秀。

   1988年8月,由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厅)牵头,经青海省畜牧厅组织省内外高等院校和专家学者,对青海省门源种马场培育的浩门马进行了科学鉴定,命名为“青海挽乘兼用马”新品种,鉴定为国家级优良畜种,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于1989年7月颁发“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荣誉证书,激励了全场广大干部职工。

    这里,顺便提一下青海挽乘兼用马的主要培育者崔堉溪教授。他生于1914年,山东省日照市人,1940年毕业于陕西省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牧兽医系,并留校任教,1945年赴美国艾瓦州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畜牧系留学,1948年回国后任西北农学院副教授,后任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教授兼教研组主任,全国马匹育种委员会西北区片长(陕西、青海、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参与了陕西“关中马”、青海“挽乘兼用马”、新疆“伊犁马”等马匹育种工作,是我国著名的畜牧学家,动物生产学科尊基人之一,2002年去世。

   1988年8月青海挽乘兼用马通过鉴定后,国家级大报光明日报于1988年9月6日,在该报第二版发表题为“千古良骥再现、神速能踏飞鹰”的纪实新闻报道,介绍了青海省门源种马场培育成功的“青海挽乘兼用马”的艰苦历程,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青海日报也相继报道了浩门马的培育有关情况。另外,在海北州门源地区工作过的老专家、老领导、老同志、老作家和一些文学爱好者,也陆续撰写了许多有关浩门马的散文,诗歌、纪实文学等文学作品,在省内外各级刊物上发表,赞美了体态优美的浩门马形象。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青海省门源种马场自1954年专事马匹育种立项,1956年实施马匹育种至1988年通过鉴定验收的三十多年来,全场广大干部职工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恶劣自然环境中,上下一心,全力以赴,以三个畜牧大队,二个农事大队为马匹饲草生产保障基地,一切工作紧紧围绕马匹培育和繁殖,为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提供了数千上万匹优良马匹,对当时我国工业极不发达,农业缺少机械以及边防巡逻需要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1958年12月在全国召开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总结表彰大会上,门源种马场获得由时任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总理周恩来亲笔签发的“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青海省门源马场”荣誉奖状,极大地激励了全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2018年7月21日至23日,为弘扬浩门马文化产业,促进地方畜牧经济发展,由门源县农牧科技局、门源县皇城乡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青海省门源种马场等单位协办,在门源县皇城乡东滩村浩门马文化产业园,举办了2018中国·门源首届浩门马赛马大会,吸引了来自内蒙古、云南、甘肃、新疆、青海等五省区15支代表队279匹马参赛,盛况空前,从全方位、多视角、多领域展示了浩门马优良品种和浩门马文化的深厚底蕴,再一次提升了浩门马品种在全国和全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主办:中共海北州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海北新闻网由中共海北州委宣传部主办,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域名备案管理。网站内容发布和审核均由海北州委宣传部负责。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90003 青ICP备08000131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