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州情 | 文化 | 图片 | 视频 | 旅游
  现在的位置: 海北新闻网旅游
从“一号文件”到水利发展“新时代”
来源: 青海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18-12-25 08:46:46
编辑: 潘定措

   第13个一号文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连续出台20个一号文件来推动三农工作,尤其在2011年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为了第13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时隔八年,让我们从中把脉青海水利改革发展的铿锵回响,或许能更深的感受到一个时代的伟大变革。

   “2010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势相当好。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历史上增加额度最大。但是农业农村形势也面临着一些严峻挑战,其中一个就是农业的水利设施明显不能适应农业稳定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把2011年一号文件的主题定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这是中央第13个一号文件出台的时代背景和初衷。

   同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文件提出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时光定格

   当时光定格在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了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进行决策部署,开启了全面加快我国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征程。青海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作出了举全省之力、聚各界之智,合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部署,全省水利工作就此进入了“以水促发展、以水惠民生、以水保生态”的新局面。

   2011年,全省落实各类水利建设资金40.6亿元,为2010年水利投入的222%,占“十一五”时期水利投资总额的42%,实现了“十二五”起步之年水利改革发展的良好开局。

   面对青海省水资源区域、时空分布不均,干旱缺水、工程性缺水、农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生态环境脆弱等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一年来,一批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水利工程扎实推进。

   当年,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建设实现了116公里干渠全面开工建设的良好局面,完成投资3.1亿元,占年计划的103%。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工程攻坚克难,正在加紧改造TBM掘进设备。石头峡水利枢纽已进入砼面板坝主体施工,完成投资1.0亿元。李家峡、公伯峡水库灌溉工程启动实施。拉西瓦水库灌溉工程项目开始建前工程。扎毛水库工程进入大坝主体实施阶段。蓄集峡水利枢纽建前工程进展顺利。全年落实人饮安全项目资金4.48亿元,安排实施154个项目,解决了25.2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年投资1.36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2.94平方公里。

   格局之变

   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青海的生态地位举足轻重,2011年以来,青海水利不仅从一号文件得到了强劲动力也从中央支持藏区发展和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机遇中获益,积极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三江源保护水利工程、祁连山水源涵养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努力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20亿元用于“十二五”期间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等措施,不断加大了全省各级财政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

   中央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出台的重大改革举措之一,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写入一号文件,更是有力促进了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8年的探索与努力,2018年青海重大水利工程也呈现出新的格局。青海省列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总投资达210亿元。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等项目建成投运,引大济湟北干渠、蓄积峡水利枢纽、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全面提速建设。

   同时,“引黄济宁”工程、“三滩”引水生态治理工程、香日德水库及灌区等一批新项目应运而生,加快工程前期步伐。其中“引黄济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工程,是全省人民的所期所盼,对落实空间均衡要求,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护修复河湟地区生态和文化,保障兰西城市规划落地、落实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这些重大水利工程科学、超前规划,分布青海东西南北,“补短板、利长远、强监管”,担当“大任”,将进一步加强水系连通,赢得空间均衡,为打破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瓶颈”,为绿色发展创造了条件。

   2018年,全省持续推进西宁、海东、海南、黄南和海北等5个市(州)14个深度贫困县的重点水土保持项目。截止11月底,已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2.56平方公里,治理面积为上年度的1.58倍。水土保持重点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田园秀美、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鲜明的“底牌”

   而“水韵华章”青海“水的故事”不断续写着新的篇章。2018年,全省河长制体系全面建立,共设立河长5925名,管护员9900名。从省级到县级基本形成了党政负责、水利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全省市州、县、乡、村各级河长累计巡河16万人次,有效推动了河道非法采砂、入河排污口整治及河湖“清四乱”整治等专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群众看到了政府加强河湖管理保护的措施和决心,一些河湖初步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象。

   针对青海藏区水利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实际,水利部支持青海省和有关院校合作,先后在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探索“订单式”水利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今年,青海黄南州政府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现场签订培养协议,成为青海省第三个引进订单培养模式的藏族自治州。到目前,玉树、果洛、黄南三州118名学子远赴杨凌攻读水利专业。这些“订单培养”的水利专业人才今后将“逐梦”高原,为三江之源水利改革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今年,青海省委作出“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五四战略”,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之路,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意味着青海的绿色发展再次提档升级,水利绿色发展的“底牌”也更加鲜明。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08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