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州情 | 文化 | 图片 | 视频 | 旅游
  现在的位置: 海北新闻网
【讲文明树新风】新时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路
来源:
发布时间: 2018-06-20 17:07:01
编辑: 樊明

  精神文明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总体面貌,应当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考察。其构成不是精神现象的机械相加,不是文化发展的理论拼盘,而是呈现出严谨的构成逻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现实背景的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路表现在以下方面:

  公民素养是精神文明的逻辑前提新时代,通过各种途径培育公民具备如下素养显得尤为必要与重要:以坚守政治原则、捍卫思想立场、坚定价值立场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立场素养;以公共利益、自主、理性与负责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理性素养;以语言素质、决断能力、自省能力与论证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交往能力素养,以及以尊重、仁爱、包容与得体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礼仪素养。伦理道德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内涵人类自身是物质存在、精神存在和道德存在的有机统一。其中,道德存在是人最深层、最本质的存在,人类唯有在道德存在中才能找寻到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非个体的价值基础。这就决定了人类自身所独有的道德存在方式决定了伦理道德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当下伦理道德建设应当从人们道德认知的基本规律入手,从道德心理的生发机制介入,从道德失范产生的现实根源出发,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共产党人的道德境界,也要注重最基本的、合乎律令的公民道德;既要注重伦理道德的一般性原则,也要将伦理道德具体化、领域化,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建设的有效性;既要坚持健康伦理风尚、伦理环境的构建,也要强调个人品德向更高层次的提升,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丰厚的道德滋养,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法治精神是精神文明的实践诉求小康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而社会主体在法治精神方面的情感寄托、价值认同、态度取向和自觉意识,乃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这是因为,培育公民法治精神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和形成法治教育新常态,促进公民真正尊法、守法、用法和护法,同时也会为国家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完善法律治理奠定良好的观念基础。

  意识形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的、重要的内容,这是不能动摇的。在精神文明的框架中,主流价值观和国家意识形态处于精神文明结构体系的顶层,具有崇高性的特质。这种崇高性的价值取向必然在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建设中起到统领作用,其发展、变化、性质、特征对精神文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亟须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掌控意识形态话语权,维护处于最高层面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研究其建设方略,以抵御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干扰和渗透。以意识形态为统领方向确保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将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不容忽视的内容。日常生活理念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层次日常生活理念作为日常生活的精神凝结,同样归属于精神文明的体系,只不过是最基础的精神文明形态。人们在闲暇时间的支配、对生活日用品的购买、对交往对象的选择、对家庭关系的处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观念和立场往往具有较强的个体任性且庸常平凡,有着将人异化为物的危险。因而,日常生活理念必然存在着文明化的必要性,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日常生活这一微观世界的嵌入。对大众日常生活理念的观照及引领,将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大众生活之间搭建对话的桥梁。这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摒弃形式主义,加强理论亲和力和渗透力的主动调适,也是大众生活理念超越褊狭、平庸、任性,迈向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垒土之台。红色文化是精神文明的动力支持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历史与逻辑的相关性,它为后者增添了革命的底色并为立党治国注入了灵魂。红色文化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记载了中国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星星之火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寄托了人民群众的民族独立、国富民强的热切期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其气质、品质、精神在当今中国依然有着强烈的时空穿透力。我们面临着如何使作为红色文化发源地的革命老区脱贫致富,使红色经典的魅力焕发新颜,使红色旗帜在市场的大潮中飘扬,使红色基因得以遗传的时代使命,从而使精神文明不丢失革命底色与精神动力。

  家风家训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地和精神家园。家庭的建规立约不仅关系着家庭的兴衰存亡,而且作为国之根本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家规是有形的规范,是家风的基础;家风是无形的精神,是家规的灵魂,它融入家庭成员的血脉,成为家庭之间相区别的伦理标识。“历代家训的作者均要求子孙树立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理想社会;要求子孙身体力行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等理念,以此为生活信条、处世哲学、审美情趣、为学方法。”《颜氏家训》《训俭示康》等古代著名家训中蕴含的做人之道、处事原则、生命智慧至今依然对后世有着启迪意义,但应剥离其宗法等级制度的内容,使之进行现代性的转化。家规与国法,家风与党风、民风,家庭伦理与现代民主精神的契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家庭这一重要载体中的具体落实。语言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接表现一个国家的语言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记载,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粹,更是这个国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源泉。在后现代、全球化、网络化时代,中华民族的语言面临着各种挑战,语言的碎片化、语意的歧义化、语法的混乱性以及地方语言的遗失化等带来了语言生态的紊乱,有必要从国家政策的层面推进语言的文明化、现代化,用正确的词语捍卫中华文明,用优美的语言启迪人们的心灵,用充满人情温度的语句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用包含正气的话语系统彰显中国的软实力。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08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