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州情 | 文化 | 图片 | 视频 | 旅游
  现在的位置: 海北新闻网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如何把十九大精神贯彻到干部工作中?
来源: 海北新媒
发布时间: 2017-12-20 09:14:40
编辑: 樊明

党的十九大对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重大部署,对新时代的组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干部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特殊组成部分,始终是推进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既是关乎擘画十九大宏伟蓝图的战略命题,也是关乎党的事业接续发展的永恒课题。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气象,干部队伍建设贵在推动“使命、担当、本领”的贯通衔接,以鲜明导向引领干部成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然要求各级干部有新状态、新作为、新本领,加快培养造就一支“使命、担当、本领”相匹配的干部队伍。要真正实现这种匹配,仅有抽象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突出政治标准,结合地方实际,清晰界定新的使命责任下“高素质专业化”的具体内涵,并转化为具象的标准、鲜明的导向,从而不断催生顺应新时代要求的好干部。 

  干部队伍的高素质专业化,体现在能够完全胜任新时代的新使命上。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们党开创了一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中国道路,实现了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其背后无不彰显着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作用。党员干部有创造力,党才有生命力;干部队伍有智慧,我们才能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从工作实际看,高素质的干部至少应具备三种禀赋:一是有理想家的气象。很多聪明人之所以未能做成大事,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情怀问题。有情怀才会有格局、有激情、有动力,才能跳出一己得失,找到明确务实的从政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一个人只有确立了崇高的理想,其精神才能强大、追求才能执著。二是有政治家的气度。政治标准是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级干部面对的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唯有讲政治、讲忠诚、讲大局,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度改革创新,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气度选贤用能,才能更好地承载历史使命、创造崭新业绩。三是有企业家的气质。顺应新常态、保持中高速,关键在于破除计划经济惯性思维,善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而企业家创新、务实、权变的成事之法,无疑是各级干部可供鉴取的有益财富。

  干部队伍的高素质专业化,体现在能够自觉适应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上。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盛世无不吏治昌明、官风清正,反之则是纲纪废弛、衰败不堪,甚至走向灭亡,正所谓“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各级干部必须自觉践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切实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这个“自觉践行”,首先是政治自觉,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上树信仰高线、中立价值坐标、下划红线底线,不当“两面派”、不做“墙头草”,涵养有风骨、有境界的政治人格。其次是责任自觉,深刻认识“四个考验”的长期性复杂性、“四个危险”的尖锐性严峻性,切实把“忧党忧在难处、管党管在实处”的使命和担当牢记心中、扛在肩头。再次是行动自觉,把纪律规矩内化为自身素养、转化为思维模式、上升为自觉自为,大道谋事、正路做事,真正做到不忘初心、不违本心、不负真心。

  干部队伍的高素质专业化,体现在能够全力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上。做官是做事的杠杆,岗位是事业的平台。干部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追求政绩当然重要,但群众生活美好比这更重要。高素质的干部,一定是“以百姓心为心”的干部,一定是把事业追求镌刻在群众期盼之中,让群众日益享受到更高质量和品质的生活。十九大作出重大政治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固然有一个地方区位条件、自然禀赋、发展基础等客观方面的制约因素,但也与一些干部初心偏离、宗旨弱化紧密相关。这就要求各级干部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民的价值取向、民生优先的行动指向、民意为重的评价导向,补好民生“欠账”、不欠民生“新账”、算好民心“大账”。可以说,干部最大的成功和幸福,是成为一个百姓念念不忘的人、一个离任后还能留下些许印记的人。

  新的任务凸显新的差距,干部队伍建设重在找准“难点、痛点、堵点”的症结关键,以破解难题打造过硬队伍。

  问题与事业共生,难题与革新同在。我们的工作总是在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改进提高的。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根本目的,在于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依靠一支既忠诚干净担当,又具有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的干部队伍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向问题叫板、向靶心发力,以干部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推动改革发展难题的有效破解。

  在理论武装上:入脑才入心、真知方笃行,重点解决好“真信真用”的问题。政治上的清醒来自理论上的坚定,而理论上的坚定来自于学习上的坚持,党性锤炼和道德养成都与理论学习密不可分。对党员干部来说,书读多了,蕴含其中的道理可以潜移默化为信仰与信念、尊严与风骨,为眼前的工作找到持久的意义,为个人的追求注入永恒的价值。反之,如果没有内在信仰,心存“投机”之念,很容易为现实利益所牵引,脊梁挺不直、骨头硬不了。现实中,一些干部认为读不读书与胜任岗位、职务升迁没有直接关联,有些所谓“政治上成熟”的人,甚至明里暗里把爱读书与能干事对立起来,认为书读多了书生气重,容易认死理,不懂潜规则,很可能影响仕途。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不把学习作为一种使命和责任,仅仅依靠组织培训从外部“赋能”,缺乏内在的学习“动能”,参加集中学习培训“搞应付”,自我日常学习“穷对付”,从原则到原则、就理论谈理论,知行脱节“两张皮”,达不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在作风建设上:治庸也治懒、问责也担责,重点解决好“想为敢为”的问题。有多大担当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有多大成就。当前,无论从哪个视角来谋划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都集中到改革创新上。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但改革必然有代价乃至牺牲,这就要求改革者必须直面是非和矛盾。古人讲,怕获公罪,难以成事;沾惹私罪,难以立足。衡量一名干部是否合格,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风险关口敢不敢闯,利弊抉择善不善断,争论面前肯不肯干,非议误解能不能忍,疑难困惑会不会解。现在,部分干部不敢为、不善为,分析其深层次原因,一方面有自身担当不够的问题,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喜欢“大树底下好乘凉”“左右推手打太极”,怕冒风险丢“位子”,怕担责任出“乱子”;另一方面有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机制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能上”的培育激励还不够,“能下”的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还没有完全做到让人羞愧服气。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担责的氛围和环境,必须通过有形化、个案化的具体事件来加以体现,从而更好地保护和调动干部一往无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在能力素质上:不求过得去、追求过得硬,重点解决好“专业精业”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多、更加艰巨。困难,冲不破是关卡,冲破了就是坦途;挑战,战不胜是压力,战胜了就是机遇。当前,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客观上有改革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但更多的还是我们的干部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与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不完全适应。不少干部思想上充斥着旧观念与新理念的冲突,思维上习惯以工业化初期的思路解决工业化后期的问题,工作上依赖用行政化的手段解决多元化的诉求,结果难免会造成“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之尴尬。

  新的要求需要新的探索,干部队伍建设成在实现“培养、选拔、管理”的融合并进,以系统思维推动实践创新。

  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就是要强化统筹谋划,既从整体上把握目标,抓好规划引领,又在方法上遵循规律,注重科学推进,精准选择创新突破口,切实把各个方面的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在具体操作上,要着重把握好四个环节。

  实施“浸润教育”、进行“思想补钙”,筑牢党性压舱石。干部工作本质是做人的工作,核心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抓的是精气神,注入的是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来自于持续不断、“细水滴灌”式的教育引导。贯穿干部成长全过程的党性培养就是最好的教育、最活的教育,能让干部在“润物细无声”中净化灵魂、受到洗礼、提升境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核心内容,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重要契机,坚持因时因地因人精准施教,化“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将红色传统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改革发展现场拓展为教育课堂、将现代传媒手段运用为教育手段,用鲜活的表现形式反映厚重的历史话题和全新的时代命题,使非常时刻的党性光辉固化为平常时期的先进标尺,引导各级干部强正气、增才气、接地气,去霸气、祛戾气、除邪气,挺起精神脊梁,追求远大理想。

  坚持“靶向发力”、加强“能力补短”,促进队伍专业化。一个地方的发展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关键是领导班子能力要有新质态。一方面,要聚焦专业素养抓提升。党要领导好一切工作,党的干部首先要有更强的本领、更加专业化的能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熟悉相关理论和政策,了解国内外成功范例和失败案例,善于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始终以专业的眼光和思维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着眼于专业对应、层次对应、岗位对应,突出经济金融、城市规划、社会治理、生态环保等方面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锤炼,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的干部。另一方面,要着眼整体功能抓配备。班子战斗力怎么样,关键看结构优不优、功能强不强。选干部不求全,配班子务求全。既要坚持量才适用,重视调整充实专业素养强的领导干部,尽可能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也要从整体上统筹考虑、科学搭配,努力放大结构比例、能力素质的“乘数效应”,以个体能力“长板”的优化组合,破除班子整体上的“短板”,努力打造又博又专、点石成金的素养结构。

  强化“一线选人”、抓好“力量补源”,注入事业新血液。干部可以任命,但好干部却是在一次次实践中打磨出来、成长起来的。干部有三个“生命年限”:一是生理年限,二是工作年限,三是领导职务年限。从个人角度讲,使生命历程变得更宽广和厚重的唯一办法,是做事和经历;从组织角度讲,挖掘干部生命历程最大潜力的唯一办法,是让他们在创造的高峰期唱主角、挑大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急抓不顶事,不抓要误事,善抓才成事。要积极在基层一线实施“赛场选马”,在识别干部上,突出考察干部关键时刻的表现、利益面前的取舍、担当时候的态度,注重从小事上看德、从难事上看能、从大事上看绩、从份外事上看勤;在用人比选上,透过重点工作看干部、着眼重点工作用干部、干不好重点工作调干部,在重点工作的赛道上发现、锤炼、选用干部;在人岗相适上,努力把组织最放心的人放在最不放心的岗位上,把工作能力最强的人放在工作难度最大的岗位上,把最有潜力的人放在条件最艰苦的岗位上,把个性特点最鲜明的人放在最能发挥特长的岗位上,把综合实力最强的人放在“一把手”岗位上;在统筹使用上,既综合比选“排队”,也果断淘汰“掉队”,还允许破格“插队”。通过规范化、个性化、制度化的措施,在各级干部中逐步形成一种明确的认知:只要真的优秀,一定能成长起来;只要埋头苦干、做出成绩,一定会得到更好使用。

  多做“保健医生”、堵住“管理漏洞”,架起严管高压线。干部的“金刚不坏之身”,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律和他律相结合铸就的。管理干部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制度,一种是文化,制度规范人的行为,文化塑造人的心灵。纵观一些干部的腐化变质之路,往往是由心态失衡导致党性失规、行为失范。心态不好,官场上肯定“走不远”,甚至“摔跟头”。在日常管理上,应构建思想教育、制度约束、情感关怀等多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引导干部清醒地认识到,有得有失是人生,有快有慢是官场,自己不“攀比”,组织上用人时肯定会“对比”,甘于吃苦的人最终不会“吃亏”。同时,坚持从小事严起、从日常管起,抓住苗头、找准病灶、及时处理,“当头棒喝”“一掌打醒”,防止“炎症”演变成“癌症”。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08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