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州情 | 文化 | 图片 | 视频 | 旅游
  现在的位置: 海北新闻网
以“生态立州”战略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来源: 海北州政府网
发布时间: 2017-08-31 15:24:44
编辑: 樊明

    一直以来,我州坚持“生态立州”战略,进一步促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中央第七环保督察组进驻青海后,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整治力度,全力推进“五个海北”建设。当前,在我州进一步做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转办的信访举报问题的办理工作在同时,加强落实州委书记尼玛卓玛同志在中央环保督察组海北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的“五个关系”,切实推动海北农牧业转型发展,实现绿色发展、长远发展。

    一、稳步推进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促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自2016年全面启动实施了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以来,海北州农牧局高度重视,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及时下发了《海北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16-2020)》,并通过实行目标督查和绩效考核、严格执行禁牧、以草定畜制度,推进草畜平衡发展,落实草原奖补政策与绩效考核挂钩机制,不断巩固扩大成果,有效提升了天然草原自然修复能力。截止目前,全州实施禁牧面积1180万亩,草畜平衡面积2398.8万亩,累计发放奖补资金20511万元,涉及全州48462户22万多农牧民,户均可享受政策性收入4232元,人均享受932元,落实草场管护员715名,有效促进了农牧民转产转业,解决了草原人口压力。

    二、以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项目为依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自2014年海北州祁连山项目启动实施以来,截止2016年底共下达农牧项目投资1.64亿元。其中:2014年省财政垫资下达2273.4万元,2015年省财政垫资下达8559.3万元,2016年下达国家藏区专项资金4454万元,省级财政配套1100万元。主要实施了退化草地治理项目,共下达草原鼠虫害防治490.7万亩,沙化型退化草地治理1万亩,黑土滩型退化草地6万亩治理。目前,已实施完成草原鼠害防治315.7万亩,沙化型退化草地治理1万亩,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治理3万亩;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共下达太阳灶15390台、太阳能电池9200套、节柴灶15110口、生物质炉6530台、户用风力发电机1300套;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项目,完成人工饲草料基地4万亩。自2015年退牧还草工程启动以来,累计投入1.27亿元,完成休牧围栏150万亩,划区轮牧70万亩,天然草场补播改良10万亩,人工饲草地建设1.5万亩,黑土滩治理11.5万亩,毒杂草防治1万亩,建设设施棚圈4460户。

    三、抓好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着力推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3年以来,海北州农牧局高度重视规模养殖场环境污染问题,通过推行禁养区转产、关停、拆迁等方式,禁止牲畜大规模活动;限养区适度规模养殖与转产方式相结合控制规模,实现转产限养;适养区积极培育绿色环保型养殖等方式,引导走智慧畜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是坚持适度规模养殖,推广粪污资源化再利用技术。按照“畜禽养殖规模化、规模养殖适度化”的发展思路,全州231家规模养殖场全部实现采用干青粪清粪方式,清理的粪便采取堆积发酵还田或与周边有机肥加工企业签订购销协议实现资源化再利用,主要以青海环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海晏夏华公司为核心在海晏县周边开展有机肥加工及使用推广,对全州有机肥加工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有效解决了养殖场粪污利用难的问题,使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二是加快推进“三区”划定工作步伐。为促使全州畜禽养殖布局趋于合理,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各县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畜禽养殖“三区”划定规划。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 “三区”规划,稳步推进“三区”规划落地生根,持续加大“三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三是加快推进禁养区规模养殖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据摸排统计,全州231家养殖小区,处于自然保护区、环湖流域周边的有43家,其中:门源县25家,已拆除位于太通河畔及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内的4家规模养殖场,关闭2家,其余19家,计划于2018年6月底前逐步分年度拆除完毕;祁连县10家,评估拆除6家,转产1家,其余3家预计年底完成整治任务;刚察县3家养殖场已经全部关停,正在开展评估拆迁工作,预计年内完成整治任务;海晏县已关停4家,其余1家待8月下旬牲畜全部出栏后关停。四是加强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屠宰行业的监管。通过不定期的走访摸排,全州5家屠宰企业中2家通过省级认定,环评手续齐全,其余3家企业均涉及环境污染问题,下发整改通知勒令限期整改,整改不达标,不予换发屠宰许可证。

    四、抓好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着力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自2013年以来,不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加大抗寒耐旱新品种驯化选育力度,有效降低了农业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度,使农业逐步向生态农业转型升级。一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3至2017年,通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在全州累计采集土样9280个点,完成土样化验分析7535个,与青海省专用肥料厂和湟源恩泽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推广配方肥面积7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7%;特色农业方面,建设小油菜、良种青稞、甜脆豆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小区,实行精确施肥,有效降低了化肥使用量。据《海北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全州化肥使用量由2013年22890.55吨下降至2016年17245.63吨,降幅为24.62%,化肥亩均使用量由56.8斤下降到42.78斤,降幅为24.72%。同比化肥施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二是积极推广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大力推广提前灌水杀蛹和适当推迟播种等技术,有效减轻叶枯病发生,不断应用植保新技术加强抗病耐寒新品种的培育驯化。2016年培育出白菜型抗病虫小油菜新品种“清油21号”,较当地主栽品种“浩油11号”产量提高18%,对白粉病、菌核病等病害具有一定的抗性。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全州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年推广应用面积达80.52万亩,有效降低了农药使用量。据《海北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全州农药用使用量由2013年156.79吨下降至2016年144.25吨,降幅为7.99%,农药使用量呈现了零增长。三是逐步加强“三品”基地建设。按照“打造海北高原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的总要求,结合全州农业生产实际,围绕小油菜、青稞、设施蔬菜、甜脆豆和特种水产等主要特色产业,以建设无公害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争创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牌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2011年至今全州通过绿色食品6个、地理标识认证2个。四是加大农膜回收再利用,降低农膜污染。我州农用残膜主要在门源县马铃薯全膜覆盖栽培示范区实施,年均回收农田残膜2万公斤,2014年至2016年累计回收残膜6.2万公斤。全州残膜回收率达80%,有效减轻了农田污染。

    五、培育发展生态产业,力求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双赢”。在注重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依托生态资源禀赋,紧紧围绕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为总任务,以集约化、有机化、品牌化为方向,调结构、补短板、促改革、强基础,努力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培育新型生态农牧业产业,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试验示范园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建设,不断壮大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加快推进全州农牧业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步伐,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高原智慧生态畜牧业、草牧业试点、粮改饲试点、门源万亩蔬菜基地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系列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州经济发展的生态化特征更加明显,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海北特色、切合州情实际、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态产业发展路子。同时,坚持不懈地实施家园美化行动,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不断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了齐心协力保生态、凝心聚力抓发展的浓厚氛围。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08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