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州情 | 文化 | 图片 | 视频 | 旅游
  现在的位置: 海北新闻网
【西海都市报】祁连机场建设工程完成近半 力争年底具备校飞条件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17-06-01 09:51:22
编辑: 樊明

    五月的祁连,天气渐暖,草长莺飞。在祁连县东南38公里处的峨堡镇黄草沟村,500多名建设者正在为我省第七座民用机场——祁连机场忙碌着。尽管空气潮湿,雨雪频繁,但工地上仍旧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现场:机场建设已完成总量的40%

  端午小长假,当家家户户忙着团聚、忙着吃粽子、忙着游玩时,祁连机场建设工地上的工人们也在忙碌着,忙着与钢筋水泥打交道,忙着浇筑跑道混凝土面层……

  “一旦上了工地,就没有节假日可言。”看着来回奔波的工人们,机场建设分部副指挥长唐黎刚神情复杂。放眼望去,一辆辆装载车穿梭在宽广的工地上,一根根钢管纵横交错,身着橙色马甲的工人们挥动着铁锹。

  唐黎刚介绍,祁连机场总投资11.73亿元,工程按满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1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00吨的目标设计,飞行区等级指标为4C。2016年5月,机场正式开工建设,之后进入冬歇期,今年5月初正式复工,将陆续建设跑道、机场附属道路、航站楼、航管楼、员工宿舍等项目,完成排水、供水、供电、供油、污水处理等相关设施建设。“还将修建一座广场,鲜花簇拥着广场和航站楼。”唐黎刚笑着说。

  目前,航站楼正在进行基础开挖和地基处理,一座总面积为3400平方米,最高处达18米的白色现代化建筑物即将拔地而起;航管楼、消防楼等生产用房主体工程已完工。

  “整个工程已完成总量的40%左右,我们计划在10月底上冻之前,完成所有的土建工程,11月初锅炉房供暖,然后利用冬歇期安装室内设备、装修航站楼,力争年底使机场具备校飞条件。”唐黎刚坚信,在工人们的辛勤付出下,不久的将来,在这片光秃秃的工地上将诞生一座漂亮的高原机场,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祁连将更加名副其实。

  土方量大、降雨多导致建设难度大

  读到这里,有人会问,为什么一年过去了,祁连机场还没有建设好航站楼、跑道等基础设施?

  据了解,去年半年时间里,机场挖填了1900万立方米土,900名工人为之努力。“这个土方量是我省支线机场中最大的。”唐黎刚解释,机场地势南高北低,历史上曾是一个采矿区,地形环境复杂,飞行区是挖方,航站区是填方,为防止回填区域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工程采用了每四米满夯的强夯工艺。仅站坪与跑道之间的联络道下,就有一个深26米、体积将近3万立方米的矿坑,工程在回填26米矿坑基础上,又将其填高了16米,使得整个回填深度达40多米,工程采用了错台搭接技术以保证质量。

  “与同类机场的土方施工进度相比,祁连机场的建设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唐黎刚说,当初机场选址时考虑了三个地方,黄草沟村是综合对比土方量最小的地方。大量的土方工程确实给机场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可喜的是,土方工程的完成,预示着整个机场建设结束了一半的工程量。

  此外,机场位于封闭的山涧谷地,四面环山,降雨、雷暴、降雪天气相对较多,严重影响工程进展。“去年180天的施工期里,有90天在下雨。今年原本计划在3月底复工,受降雨天气影响,复工时间推迟至5月,截至目前,今年的有效工期才25天。”说到这里,唐黎刚隐隐担忧起来,因为6月一过,雨季又来了。

  一降雨气温就骤降,工人们来自全国各地,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高原气候。为了让工人们安心留在工地,各项目部想了不同的办法,尽最大努力为他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便利。

  祁连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既然修建机场难度这么大,为何还要迎难而上?

  祁连县平均海拔3500米,是迄今世界上原始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这里雪山纵横,生物种类丰富,生态系统多样,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风格。并且祁连县拥有草原1764万亩,有藏系羊、牦牛、阿柔马等各类牲畜117.5万头,年产牛羊肉1万余吨、祁连大白毛1300余吨,是我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矿产资源多样,号称“中国的乌拉尔”,是全省资源开发的重点县。

  然而,迄今为止进出祁连仅有公路一种运输方式。从西宁市出发,开车前往祁连县需要五个多小时,一旦遇到积雪,情况会更糟糕。因此,在祁连修建民用机场,构建综合、立体的交通运输体系尤为重要。

  可以说,祁连机场的建设,不仅对改善当地群众出行条件,吸引中远程、高端游客,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为天境祁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拓宽空中通道,祁连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全省,都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同时,对于我省构建“一主八辅”机场格局、完善航空网络布局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区域优势资源转换、促进民族团结、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创造有利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08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