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州情 | 文化 | 图片 | 视频 | 旅游
  现在的位置: 海北新闻网
一名兽医的乡土情怀
来源: 祁连山报
发布时间: 2016-06-29 09:58:17
编辑: 樊明

    “老林,你家的幼猪身上长了红斑点,记得打圆环病毒疫苗啊!”
    “陈总,最近气温骤升,料槽中的饲料容易发酵变质,要保证给你家鸡仔供应新鲜饲料啊!”
    ……
    5月12日上午在门源回族自治县畜牧兽医站站长冯生青的办公室里电话忙个不停。他刚接完一个电话,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又响起了:打电话的是30公里外的苏吉滩乡牛羊养殖户朵连生。“老冯,你快来看看,我家这头老母牛眼看就要产牛犊了,可最近几天它不吃不喝,昨晚还喘得特别凶,急得我一夜没合眼。”电话那头,朵连生心急火燎。冯生青立马放下电话,驱车赶往朵连生家。
    “尽管各个乡镇都有兽医站,但牲畜要是得了稍微严重一点的病,养殖户还是给我打电话,因此,电话一响,我就得出诊。” 从1988年从事兽医工作以来,冯生青在这里已待了28个年头。
    冯生青赶到朵连生家,提着医药箱,没顾上戴口罩,就一头冲进他家的牛棚里,在喘着粗气的母牛前蹲下身,开始检查。先翻看牛的眼睑,再查看牛舌头,然后看看牛蹄子……确诊病症后,冯生青开出了药方,紧接着,就给牛注射药液。忙活了1个多小时后,母牛的病症终于稳定下来,冯生青这才舒了一口气,对朵连生说:“不用担心,应该没大问题了,我明天再过来看看。”
    “冯生青当兽医有三大特点:一是技术水平高,二是收费价格低,三是随叫随到。我能有今天的发展,多亏了他帮忙。”朵连生对记者说。
    多年来,冯生青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术,不仅为门源县的牲畜养殖户排忧解难,而且对门源县畜牧业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作出了积极贡献。1988年,冯生青从原青海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毕业后,一直在门源县畜牧兽医站从事畜牧兽医工作。期间,他经常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推广畜牧业生产技术。尤其针对该县农牧区并存和地域高寒冷凉的特点,借鉴其它一些地方畜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冯生青提出要推行以实施畜牧业“种子工程”为核心的畜牧业发展思路,使本地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成效明显。
    如何为畜牧业生产保驾护航,是冯生青时常深思的一个问题,为此,他将防治畜禽重大疫病作为保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制定切实可行的疫病防治计划,积极组织县、乡业务人员实行县站人员包乡、乡站人员包村,层层签订畜牧兽医工作目标责任书,全面建立了防疫卡和免疫标识制度,做到防疫工作有章可循,责任到人。2004年,门源县恢复了村级防疫网络,109个行政村重新配备了村级防疫员,健全了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体系,扭转了近20多年来畜疫防治中“线断、人散、网破”的被动局面。同时,他大力倡导推行畜牧业“种子工程”,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畜种改良工作中为了使牛改工作取得实效,他经常跑乡镇、进村庄、串农户,做工作、讲道理、宣传牛改的重要性。坚持把牛改的重点放在农区,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除两个牧业乡镇外,其它10个乡镇都开展了牛改工作。牛改数量由以往的200多头提高到现在的2000多头。
    《牛羊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新技术推广项目》是一项通过切断中间宿主的感染,从而根除棘球蚴对人畜感染的新技术。冯生青主持门源地区的项目推广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到2015年门源县牛羊棘球蚴病的感染率由防治前的27.3%下降到防治后的2.05%。目前,全县牛羊棘球蚴病感染率仍保持在2.5%以内。该项目获“海北州科技奖二等奖”“青海省科技成果”奖,他本人也领到了“青海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他主持实施的《高寒地区塑膜暖棚养羊配套技术项目》,极大地解决了冷季绵羊安全越冬的技术问题。该项目荣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类二等奖”。他主持实施的《青海省引进安格斯肉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项目》,杂一代初生重提高10至17公斤。由于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中的突出贡献,2004年他荣获了国家农技推广奖最高奖——中华神内基金科技推广奖。撰写的《门源县畜牧业连续十年丰收经验》《在塑料暖棚中圈养半细毛羊试验》《浅谈绒山羊抓绒方法》等文章在《中国牛业科学》《家畜生态学报》上发表。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08000131号